屈斗宫窑位于浔中镇宝美村破寨山西南坡上。
这座于1976年由省、地、县、厦门大学历史系联合发掘的宋元时代古瓷窑址,范围较大,东西宽约300米,南北长约150米。挖出的窑基全长(坡长)57.1米,宽1.4-2.95米,共有17间窑室,出土了800多件生产工具和6790多件完、残瓷器标本。
屈斗宫窑窑头火腔和窑床基本保存完好,从窑基现存构造看,窑体宽大,火腔狭小,呈半圆形,火腔与窑床交界处,保留有5个通火孔。窑室一般呈长方形,两边都留有火路沟。室与室之间保留有隔墙(或称挡火墙),隔墙底设通火孔,由残存隔墙观察,隔墙系由窑室底部砌叠至窑顶部。窑室底部倾斜,有分间(或室),但不分级。上铺石英细砂,砂上放置匣钵垫或托座。
窑基共残存14个窑门,其中11个开在东边,3个开在西边。窑身两壁外附有护墙,一般建立在两个窑门的中间,以保护窑壁。窑顶全部坍塌,从窑室内出土的模形砖考察,窑顶应为拱形。
根据窑基出土的现状和结构分析,它既不同于龙窑,也不同于阶级窑,而是属于由龙窑发展到阶级窑的一种独特的窑炉类型——“鸡笼窑”。
屈斗宫窑出土的生产工具印制铜锣盘,小盘、直道纹洗、莲瓣纹碗、缠枝纹盒和军持的印模,制坯(修坯)用的转盘,有敲开匣钵的铁窑刀,有作为承托各类匣钵的匣钵垫,有装烧各种器物的匣钵(平底钵、凸底钵、圆底钵)和匣钵盖,有覆烧芒口碗的支圈,有莲瓣纹碗和洗形器对口烧的托座,有放置支圈用的垫底饼,还有垫圈。出土器物的品种有碗、盘、碟、壶、罐、瓶、洗、盅、盒、高足杯等十余种,而每种又各有不同形状的变化,多样别致。瓷器的釉色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近乎影青系统的白釉,有的洁净滋润,光泽强,纹饰从釉色反映出来,显得非常美丽;二是白釉有的洁白无疵,滋润纯净。此外,或灰或黄,或深或浅等不同色调,都是在焙烧过程中未烧熟和生烧所造成的败色。装饰方法有印花、划花、贴花、浮雕等。纹饰有弦纹、卷草纹、篮纹、云纹、直道纹、篾纹、钱纹、凤纹、莲瓣纹和人物,还有莲花、梅花、葵花、菊花、牡丹等花卉,尤其盒盖上的图案花纹,更为丰富。有的图案花卉中还有“福”、“寿”、“/”、“般”、“金玉”、“金玉满堂”、“寿山福海”、“长寿新船”等吉祥字眼。这些花纹和文字都是模印阳文,线条比较流畅,反映了当时制瓷匠师的高超艺术水平。
从屈斗宫窑基内出土的器物和堆积层中器物排比,废弃年限应在元代。
屈斗宫窑中出土的军持、盒、小瓶、飞凤碗、执壶、弦纹洗、高足杯、瓷壶等同类器物国外都有发现。它为研究宋元时代的烧造规模、烧制工艺、窑炉发展和瓷器外销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屈斗宫窑址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陶瓷专家、考古工作者和史学界的重视,纷纷到此参观考察。现已建了窑棚,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