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的化学稳定性,是指耐酸、碱、盐的腐蚀性能。对于日用陶瓷来说,要求釉面对有机酸和水的作用有很大的抵抗性。按照国家标准和部标准的规定,均要求“与食物接触面的铅溶出量不大于7ppm(百万分之七),镉溶出量不大于0、5ppm(百万分之无从谈起点五)”。
釉的化学稳定性取决于化学组成,以及各种氧化物在熔体中的数量比例。金属氧化物愈多,特别是碱金属氧化物的含量愈多,对酸的化学稳定性就愈低。
CaO在陶瓷釉中的作用
CaO在釉中起助熔作用,由方解石、大理石、白云石等原料中取得。它与SiO2在高温下能生成玻璃,采用白云石时则可得到MgO、CaO与Al2O3、SiO2的共熔物,能降低釉的成熟温度和高温粘度,提高釉面的光泽度和硬度,改善坯与釉的结合性能。但CaO的含量过高超过18%时,则能使釉生成钙长石结晶而导致釉层失透。在还原气氛烧成条件下,如以方解石引入CaO,则对气氛不敏感。
MgO在陶瓷釉中的作用
MgO在釉中亦起助熔作用,由滑石、白云石、镁质粘土引入。它能降低釉的熔融温度和膨胀系数,提高弹性,促进坯釉中间层的形成,从而减少釉的碎裂倾向。如以滑石引入的MgO,还可增强釉的乳浊作用。若以镁质粘土引入MgO,还可改善釉浆的悬浮性和附着性。但MgO在釉中的含量,一般小于5%,否则,助熔作用降低,使釉面光泽度减弱。
K2O与Na2O在陶瓷釉中的作用
K2O与Na2O具有较强的熔剂作用,由钾长石和钠长石引入釉中。它们能降低釉的熔融温度和高温粘度,使釉具有良好的透明度和光泽度。但K2O与Na2O相比,由于它的熔融温度比Na2O高,高温粘度比Na2O大,膨胀系数比Na2O小,对改善釉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都优于Na2O,所以在釉料的组成中,一般宜以K2O为主,Na2O的含量一般控制在2%左右。但在钠长石瓷和骨灰瓷的釉料配方中,其Na2O含量则可适当提高,从而使坯釉结合良好。
ZnO在陶瓷釉中的作用
ZnO是常用于制釉的化工原料,它能使釉易熔,对改善釉的弹性、熔融性能及耐热性能,均起良好的作用,还能提高釉的光泽与白度,防止釉裂倾向,扩大釉的成熟温度范围。但用量过多,易使釉析晶,而且会增加釉的成本,所以在一般瓷釉中,用量控制在2%左右,在精陶釉中控制在10%以下。
PbO在陶瓷釉中的作用
PbO在釉中可大大降低熔融温度,由红丹(Pb3O4)或密陀僧引入,常与硼砂和硼酸配制成易熔釉。它有利于提高釉面的光泽和弹性,增宽釉的成熟温度范围,但降低了釉面的机械强度和硬度,特别是具有弹性,易溶于酸碱中,因此应先配成熔块。
B2O3在陶瓷釉中的作用
B2O3在釉中起强烈的熔剂作用,由硼砂或硼酸引入。它能降低熔融物的粘度,增加釉的光泽,提高釉的弹性,减弱釉面的析晶能力,并具有很小的膨胀系数。在一定限度内,可代替SiO2调整釉的酸性系数,提高熔块釉的化学稳定性。如含量超过15%,会使釉的熔融粘度急剧降低。
此外,某些工厂还在釉中引入其他氧化物,以改善釉的性能。如BaO,可增加釉的光泽,降低釉的熔釉的熔融粘度,但因钡有毒,在制釉时应加强防护。又如引入煅烧的骨灰,可提高釉的光泽,使之晶润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