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闽清县宏琳厝民俗博物馆,曾陈列着一把清代包锡紫砂壶。壶呈圆柱形,高8.7厘米、直径为9.5厘米;嘴、柄、钮均以玉嵌,壶身一面刻花卉,另一面刻行书诗:“难寻和靖题诗处,只见梅花到老枝。”款署友香;紫砂内胎底正中,钤有阳文篆印“画溪书屋”,壶上有黄褐色斑块。
包锡紫砂壶,一般都是名家所作,现传世的藏品不多。紫砂壶始于明中叶,宗师供春。对于紫砂壶的喜爱,至今人们的热情仍不衰退,其主要原因在于它的实用性能优越。众所周知:紫砂壶能耐冷热骤变、传热慢、不烫手;不但具有近于瓷器的机械强度、又有一定的透气性,在文火上焙茶,不会破裂;用紫砂壶贮茶,味不涣散、冬可暖手、夏日贮茶越夜不馊变,这是其他茶具无法比拟的,被誉为“茶具之王”并没过分。
我国对锡的冶炼应用已有三四千年历史。《周礼》就有“掌金玉锡石之地”的记载,青铜器就是铜、锡、铅的合金。至明代才出现锡壶,锡壶传热快、不透气,是温老酒的理想工具。
砂、锡组合的包锡紫砂壶,首创者系清代嘉庆年间浙江绍兴人朱坚,字石梅。他文化功底深厚,当时文人雅士多喜欢与他交往。陈文述《画林新咏》中咏朱氏壶云:“仿佛宣和博古图,昆刀珍重切云腴。盛名甘让宋公叔,茶谱何劳比曼壶。”朱坚所制的包锡紫砂壶,砂、锡皆选上乘,工艺精绝,书画、诗文、雕刻、镶嵌、款印等聚于一体,是难得的艺术型包锡紫砂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把朱石梅制作的流、柄、钮均为玉嵌,一面刻梅花,一面刻诗句的包锡紫砂壶。
砂、锡组合制作的包锡紫砂壶,是否具有上述砂、锡两者所具有的两种优越性能呢﹖实践证明:一、失去了紫砂壶具有的一定透气性的性能、夏日贮茶越夜会馊变;二、不能在文火上焙茶;三、失去了锡壶温老酒快的特点。砂、锡、玉,组合的艺术型包锡紫砂壶,不少人们皆认为只是为了显示富贵的华丽之举。然而,其有一个绝妙的用途,却鲜为人知——作为炖或蒸人参用单独人参、或是加点红枣、或是加点桂圆肉。该世传包锡紫砂壶,就是作为炖或蒸人参的专用壶。炖或蒸人参时,加上二张比壶盖略大些的湿毛边纸或宣纸,壶嘴亦用其纸塞紧,这样使无透气性的包锡紫砂壶密封。因为人参的主要成分是人参皂甙,其中挥发油约含0.05%,主要是人参倍半萜烯panacene,它具有特异香气,是作用于大脑与延脑的有效成分。包锡紫砂壶用上述方法炖人参,使人参有效的挥发成分不会“飞”走,其与古今药物学滋补剂制作、服用理论都是相吻合的;喝人参汤时,玉柄不烫手、玉嘴不灸口;砂、锡、玉,组合的包锡紫砂壶,作炖或蒸人参用,绝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