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29日至31日(荷兰阿姆斯特丹当地时间),苏富比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拍卖了从越南海域打捞上来的约7.5万件中国清代青花瓷器,引起了全球收藏家的关注。为期3天的5场拍卖会取得了300万欧元的总成交额,高出了之前200万欧元的估价。此前,苏富比已为此次拍卖在全球进行了宣传,也在华人收藏圈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次拍卖会到场的华人买家并不少,但内地去的买家并不多,在此次拍卖结束之后,本刊第一时间采访了亲临此次拍卖现场的古陶瓷鉴定家胡雁溪先生。
《艺术市场》:请您大致介绍一下此次拍卖的盛况。
胡雁溪:此次拍卖是由苏富比与越南政府经过长达四年的协商后推出的,这批海捞瓷是从一艘沉睡在南海海底近300年的中国商船上打捞上来的,包括青花茶具、瓷盒和彩釉人像等,品种繁多。从器型和纹饰可看出,这批瓷器中有些是专为欧洲市场特制的,部分瓷器上明确写有“雍正年制”的款识。此次共上拍7.5万件拍品,也是苏富比规模颇大的一次沉船珍品拍卖会,拍卖之前的总估价为200万欧元。
此次拍卖是在苏富比位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分部举行。因为拍品数量较多,除了一部分拍品存放于库房之外,各个展厅之中都陈列了即将拍卖的拍品,其中在一个展厅的一面墙上,摆满了同一种纹饰的拍品,看起来十分壮观,很有气势。而那些存放于库房的拍品,如果买家需要,均可以按照拍品的序号上手查验。
此次拍卖会的买家主要来自欧美地区,拍卖当天,到场的买家极多,拍卖现场十分火爆。其中可以看到前来捧场的众多华人买家,但经过沟通发现内地买家并不多,仅有两三家左右。这次拍卖共拍了三天,成交300万欧元,远远超出之前的估价。苏富比荷兰分公司总经理马克•格罗说:“我们对拍卖的结果相当满意,它表明收藏界非常看好中国清代瓷器。”
《艺术市场》:这一批外销瓷的出水情况怎样?又怎么会进入苏富比拍卖的?
胡雁溪:早在1998年初,越南当地渔民在捕鱼时意外发现了一些瓷器碎片,继而发现部分保存完好的瓷器。消息不胫而走,渔民纷纷打捞。此事被当地媒体曝光,引起越南政府的重视,他们组织全面打捞并追回渔民所得器物。打捞队伍由潜水员、文物保护人士和学者等组成,历时两年时间,终于让船载货品重见天日。考古发掘表明,此船曾因遭火灾沉没,在海底沉睡了几百年,但很多浮出水面的瓷器保存状况仍然出奇地完好,船上还发现了一些铜器、灯具及钱币等,估计是船员生活的必需品。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与金瓯文化信息部曾就此次沉船发现成果,于2002年联合发表了一份完整的报告和目录,其中,包括船主印章在内的物品和瓷器珍品分别由三家越南博物馆珍藏,其余部分准备拍卖。苏富比得知此事后,主动与越南政府联系拍卖事宜,最终经过长达4年的洽谈,苏富比终于在今年1月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拍卖这批瓷器。
《艺术市场》:这批外销瓷出水之后,对于其年代划分曾有过争议,您是怎么看的?
胡雁溪:这批外销瓷应当是雍正一朝的,因为从船上的一些遗物可以知道此船沉没于雍正年间。打捞出水的瓷器主要以青花瓷为主,还有外酱色釉内青花瓷、素三彩瓷、粉彩瓷等,还有部分瓷塑。其中发现有多件瓷器中带有“雍正年制”和“大清雍正年制”底款,还有部分带有“若深珍藏”或“裴溪若深珍藏”款、双鱼款等。这说明这批外销瓷的年份最晚不低于雍正,至于一些人对其年代的划分产生分歧的原因是这批出水瓷中,按照传统理论有些瓷器的纹饰十分接近康熙朝瓷器的风格。但是,从雍正年款和沉船的时间上来看,这批出水瓷的年代定在雍正一朝是没有问题的,可能会有部分瓷器是康熙朝的。从瓷器的器型和纹饰上可以看出,有些瓷器是为欧洲市场特制的,如带把的茶具,包括在甲板上发现的瓷啤酒杯和绘有欧洲风景人物图案的瓷盘,其景色与荷兰小镇席凡根或瑞典的哥德堡十分相似。
《艺术市场》:您认为这批瓷器的出水及上拍对收藏界有何影响?
胡雁溪:这批出水瓷能够在苏富比上拍对收藏家来说是一个机遇,首先,在内地,受《文物法》的限制,凡在中国出土(包括出水)的文物均属于国家,因此,在内地正式考古发掘的出土或出水瓷器上拍是不可能的,私人收藏当然更不可能。而这次苏富比拍卖的外销瓷是经由越南专家正式考古发掘论证的,是古陶瓷研究鉴定难得的标准器。它们能够进入拍卖市场,合法地提供给收藏家,是收藏家千载难逢的一次机遇。通过这些标准器可以来考量其他瓷器。这批上拍的外销瓷每件拍品都有两个标记,一个是越南官方考古发掘的编号,而此次考古成果对研究中外经贸文化交流意义重大而深远,必将被载入中国陶瓷史册。再加上每件器物上同时拥有的苏富比拍品编号,使其出处异常明确和可靠。第二,这批瓷器多是雍正年生产的青花瓷,做工讲究,画工精湛。所绘纹饰中有许多是典型中国传统纹饰,如西厢记、吕布戏貂禅等。除了人物故事外,还有一些传统的山水纹饰,这些都具有纯粹的中国特色。当然,还有一部分瓷器的纹饰是按照欧洲客户要求绘制的,如克拉克风格的瓷盘。这批出水瓷的珍贵之处在于其中不少瓷器胎体非常薄,胎铀厚度不及一毫米,真是薄如纸,如果不是出水,在传世品中是很难见到的。因此,这批出水瓷真可谓集雍正朝青花瓷之精美,国际考古发现之珍贵,苏富比拍卖之荣耀于一身了。
《艺术市场》:这批上拍的外销瓷的特点是什么?
胡雁溪:内地学术界、收藏界长期以来对外销瓷重视不够,研究和认知都比较有限,在中国的各个博物馆中外销瓷藏品稀少。不少人对外销瓷存在一些误解。虽然近几年内地与海外的接触不断增多,在对外销瓷的认识上也有了很大改观,但仍然有很多错误的观点,比如长时间以来许多人都认为外销瓷在质量上不如内销瓷。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也是不公正的。认为外销瓷质量不如内销瓷的朋友,往往是自觉不自觉地在用外销瓷和官窑瓷相比的,这是不公正的,官窑是不计工本的非商品性生产的瓷器,而外销瓷顾名思义是一种供外销的商品瓷,与同时代的内销瓷作比较才是客观公正的。如果将同期的外销瓷和内销瓷相比较,外销瓷并不比内销瓷逊色。作为商品不论内外销都有上中下不同的档次,这是为了适应市场上不同等级、不同阶层买家的需要而定的。明清外销瓷的绝大部分,尤其是在乾隆以前,输往欧洲的外销瓷的销售对象是欧洲的皇室、贵族和富商巨贾,到乾隆后才开始普及到欧洲中产阶级,但基本上没有为欧洲下层民众生产过瓷器。而同时期内销的民窑瓷器,一方面在本土是不被中国皇帝所使用的。而另一方面从来都有为下层民众生产的低档瓷器,如景德镇著名的渣胎碗。所以可以这样认为,外销瓷中的高档瓷——为欧洲的皇室、贵族和富商巨贾生产的外销瓷,比内销的高档民窑瓷质量并不低,而其中有的,如一种精美的仕女婴戏粉彩瓷盘,纹饰的精美细致与官窑相比也毫不逊色,在欧洲各大博物馆,如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法国集美博物馆中都有收藏,在英国伦敦著名的古玩店中,一件标价可达百万元。而外销瓷中即使低档的瓷器也少有渣胎碗那样的糙品。认为外销瓷不如内销瓷的误解往往是对外销瓷的历史或整体面貌不很了解造成的。如果真正见过大量薄如纸、声如磬、釉如玉、彩如虹的外销瓷,我相信大家都会改变这种偏见的。另外,许多人错误地认为外销瓷的纹饰含有西方艺术因素,不和中国传统的审美习俗,其实并非如此,在乾隆时期外销瓷的风格比内销瓷更接近于当时的官窑风格,因为康雍乾三朝皇帝都很喜欢西方艺术,所以许多西洋风格的纹饰也被运用到陶瓷中来,这在官窑上都有很好的体现,例如珐琅彩瓷器。外销瓷的那种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其实更接近当时的官窑风格。而内销瓷的生产更多地受到了官府的限制,内容上清中晚期较清早期更为单调,比如在康熙时出现较多的人物故事纹从雍正开始,大量减少,普遍多用吉祥图案,内容陈旧,千篇一律。相反,外销瓷在内容上似乎较少受到过多限制,因此内容、风格更为多样。当时的西方人迫切希望能认识了解中国,因此在外销瓷图案中常常出现当时中国的社会风貌,例如反映当时生活场景的“合家欢”图、狩猎图、市井生活图。因此从内容上讲要比内销瓷要丰富得多,这也有利于我们对当时社会面貌的了解,很有学术价值。第三,一些专家认为,外销瓷存世量大,曾有百万件之说,百万件听起来很多,其实比起千万中国瓷器收藏爱好者,着实是太少了。如果以每位收藏家每人收藏区区百件计。不过仅够万人收藏,不是太少了,难道是太多了吗?其实存世量恐怕比这个更大,但外销瓷现在在欧洲的古董店并不像内地人想象中的那样随处可见。大量都沉淀在博物馆中和上层人士的家中,它们可能很难大量回流到我们手中,因为在西方,人们对中国外销瓷非常珍重,因此常常被世世代代好好地保存起来了。
《艺术市场》:外销瓷的市场前景如何?
胡雁溪:外销瓷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优秀文化的代表,是世界公认和瞩目的珍贵艺术品,是绘画艺术与工艺美术高度结合的典范。目前对这一艺术珍品的认识还是初步的,仅是部分文化素养较高、眼界较宽的收藏家刚刚开始注意和积极投入的一个最有潜力的古陶瓷收藏项目。总之,我以为,外销瓷是东西好、有货源、价格低,现在不藏,更待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