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白瓷经过宋元二代的发展,至明代达到鼎盛时期,并在瓷釉配方、瓷雕艺术和窑炉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尤其是独树一帜的德化艺术瓷雕,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国际瓷坛的明珠”,以致“不惜以万金争购之”。除了艺术瓷雕外,德化窑还大量生产造型精巧、装饰别致的花瓶、香炉、杯碟、文具等实用艺术品。
德化窑以独树一帜的艺术瓷雕驰名中外,和历代各大名窑一样,既有名瓷名作问世,后代就有些仿古产品制作流传。随着岁月的流逝,德化白瓷的存世品益见稀少而弥足珍贵,德化白瓷备受收藏界青睐,清代以来,受市场需求以及利益驱动,德化白瓷出现了仿制前朝名瓷名作的现象。仿品大致可分为清仿明、民国仿明清、现代新仿等几种情形。仿古瓷所仿制的都是前代最具有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优秀品种,且以仿制明代的艺术瓷雕居多,如各式观音、如来、达摩、罗汉、关公等等,由于何朝宗、陈伟、张寿山、林朝景等明代瓷雕艺术大师的作品被视为独步天下的艺术珍宝,历来为中外收藏家争相收藏。后代所仿制的艺术瓷雕也以仿名家名瓷居多。此外,仿青铜器造型和装饰的鼎式炉、竹节炉、铺首炉以及运用堆贴、浮雕技法制作的梅花杯、龙虎杯、八仙杯、牡丹杯等精巧产品,也多有仿制。
由于德化历代为民窑,优秀作品世代流传相袭,变化不大,加上仿制产品的造刑瓷质基本与原作一致,制作、装饰工艺基本达到形似甚至神似的程度,要鉴别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辨:
1、瓷质胎釉。瓷质胎釉是鉴别的重要依据之一。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无论任何时代器物,在底足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处,大多可以看出胎质特色。观察釉质则一般要注意釉色、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特征。明代至康熙时期的德化白瓷多为“象牙白”瓷,其釉水温润纯净、凝脂如玉的质感足后代所不能企及。后仿为了能以假乱真,大多添加色剂调制,缺少明代白瓷釉面温润的感觉。另外明代白瓷所用之瓷土是用水碓舂细的,并不是十分精细,露胎处多少夹有少量细砂或杂质,釉层气泡分布不甚均匀;而现代仿制品多采用机械加工瓷土,瓷坯较为精细纯净,露胎处缺少细中有粗的厚实感,并且釉层中气泡相对显得比较均匀。
2、制作工艺。仿制工艺虽是采用前人制作手法,但由于依样画葫芦,显得生硬、做作、呆板,难以达到那种挥洒自如的流畅感,在仿制过程中难免要手怯,难免要露出模仿的痕迹,甚至怕被看出破绽而有意掩饰其不足之处。此外,有些仿制品为了转移注意力,在器物的某些方面或某些部位添加装饰物,有意彰显其独特之处。如笔洗乃洗笔之用,力求方便实用,但仿制者却在笔洗中间添加了假石、鱼,不免有了画蛇添足之嫌。
3、风格神韵。瓷雕作品最讲究艺术神韵。如明代德化窑的白釉瓷塑人物,形象传神,衣纹简练,线条流畅,以其高超的雕塑技艺、独特的纯净莹润的釉质和典雅可爱的形体,在我国瓷塑艺苑中独树一帜。而后仿者欲以假乱真,注重形体造型相似,难以达到线条流畅的程度,其风格神韵更是难以仿冒。瓷雕人物仿制品往往是有形无神,悉心甄别,仍能看出破绽。
4、底部圈足。明代瓷雕艺术大师在创作设计时,没有受任何限制,就连印制坯体时都是一气呵成,采用拇指指腹由中心向四周顺序推压,衣纹、线条较多较深处,印压力较大且有多遍重复的痕迹。印成后内部不加修饰,存在着一定推压的指纹,雕塑整体简练。而仿制品怕被看出破绽,印成后较厚处多有修削,胎体较薄,衣纹刻划较浅等等,给人以粘粘糊糊的感觉。另外,如香炉之类的制作,多为手拉坯制作而成,花瓶则采用分段拉坯加以粘接成型,炉内于拉旋纹十分自然、清晰可见,花瓶内的拉旋和粘接痕迹明显。后仿者虽然也以手拉坯成型,但修整痕迹较为明显,不够整齐。此外,烧成时为了防止器物粘连,器底常涂有粉状氧化铝,烧成后器底常粘有黑色块状或点状痕迹。同时底部圈足处理不甚自然。甚至有故意掩饰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