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China ceramic
网兴旗下网站: 中华陶瓷网  中国瓷都德化网  德化陶瓷商城  网兴网络
中华陶瓷网——德化陶瓷频道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搜索 文化 德化瓷
 首页 展会 人才 商城 图库 电子杂志 陶瓷技术 行业百科 营销管理 名家名瓷 论坛
频道首页 历史文化 名家名瓷 最新动态 德 化 窑 名瓷展会 德化瓷誉
瓷博物馆 陶瓷邮票 陶瓷著作 陶瓷教育 陶瓷旅游 收藏鉴赏 德化概况
历代陶艺名家:
苏学金 何朝宗 颜俊高
何朝宗
现代陶艺名家:
杨剑民 于仰贤 陈仁海
陆斌 何炳钦 田鸿喜
曹春生 陈敏 郭国基
德化陶瓷企业
 

发布:2007-6-20 20:26:56  来源: 德化网 [字体: ]

  一九七六年,在福建省德化县屈斗宫古窑址发掘时,清理出一座古老窑炉基址。根据《福建德化屈斗宫窑址发掘简报》认为:“这座窑炉基址出土的现状和结构是:窑身宽大,火膛狭小,窑身斜平,不分阶级,有隔墙、通火孔和火路沟,门开单边。我们初步认为它可能是属于龙窑、阶级窑以外的‘鸡笼窑’类型。”上述的分析和看法我们是同意的。同时发表曾凡同志《关于德化屈斗宫窑的几个问题》一文,既同意当地群众叫它“鸡笼窑,”又主张是“分室龙窑”。同时又认为“它是阶级窑的前身,是由龙窑向阶级窑过渡的一种形式”。对于这种用“分室龙窑”代替“鸡笼窑”的看法,我们不敢苟同。现在根据我们对德化早期的窑炉结构和类型初步的接触和了解,对屈斗富的窑炉结构和类型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屈斗宫窑的结构和类型

  
  一九七六年,在德化屈斗宫发掘出土的窑炉基址,从出土的现状和结构看,它是依山而建,南低北高,倾斜度在12-20°之间,水平高度14.4米,方向南偏山15°。窑基全长(指坡度)57.10米,宽一般在1.40-2.95米之间。窑头火膛和窑床基本上保存完好,仅中段以下局部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从出土的现状看,窑头是几经维修和改造,从而逐渐向窑身后部收缩的。据此分析,这座窑基的长度应比现在的还要长些。由此可见,这座窑基使用的时间一定较长。


  从窑基现存的结构看,窑体宽大,火膛狭小,呈半圆形。火膛半圆直径是1.65米,半径0.50米。火膛与窑床交界处(即火膛直径)保留五个通火孔。宽0.12-0.17米。


  窑室一般呈长方形,第十间最长3.95米,第九间最狭2.45米。


  窑基两边窑壁后半段保存较好,残高为0.13-0.60米。后壁高0.40米。其中第十六间窑壁保存较好,东壁高0.60米,西壁高0.40米。窑壁的烧结面局部地方也保存较好,有的烧结面高达37厘米。


  窑壁皆用土砖(或砖)砌叠而成,一般砖长0.30,宽0.20,厚0.29米。窑壁砌成直线,但有的中部从凸而构成转角。如第十五间窑室两壁前部转角宽0.15厘米,转角与前端相距一米,后部转角宽0.08厘米,转角与后端相距0.85米,从而使西壁构成“Ж”形状。


  窑室两边都留有火路沟,并保留有烧结面,一般宽0.12-0.20米。第十七间西边火路沟宽0.18米,东边火路沟宽0.22米。


  室与室之间保留着隔墙(或称挡火墙)和通火孔(或称通气孔),其中以第十六间和第十七间中间隔墙保存最好。其长度2.23米(不包括火路沟),隔墙系用砖块砌成,一般砖长21厘米,宽20-65厘米。由残存隔墙观察,隔墙系由窑室底部砌叠至窑顶部。


  隔墙底部设置通火孔,有五至八个都保存下来。通火孔一般高0.26厘米,长0.20-0.22厘米,宽0.08-0.19厘米。


  隔墙的设置,其作用由原来火力流通时的平焰而改成为倒焰,这是一个关键性的变化。通火孔的设置,也有利于火焰的流向,这与火路沟设置的作用是相同的。   


  窑室底部斜平,有分间(或室),但不分级,上铺石英细砂,然后在下面放置匣钵垫或托座。


  这座窑基共残存十四个窑门,一般都开设在窑室的前端。其中有十一个开在东边,只有三个开在西边。窑门的残存高度0.10-0.55米之间,宽0.40-0.80米。有的窑门还保留着当时封堵的砖块和匣钵。窑门大多数开在一边,这可能与作坊出入相通有关,便于装窑和出窑,同时利于保持窑温,节省燃料。这是窑炉结构和烧造技术进步的一种表现。


  窑身两壁外附残护墙,俗称“窑孔”,但大都是建于东壁,西壁只有一处。护壁多用石头、废匣钵、碎瓷片堆砌,一般建筑在两个窑门的中间,这些护墙起着保护窑壁的作用,避免烧窑时窑壁的崩裂和爆炸。


  窑顶全部坍塌,但从窑室内出土的楔形砖看,估计原来窑顶可能是拱形。   

 
  窑底残存托垫、匣钵垫、匣钵、垫饼和支圈等窑具。匣钵一般放置在窑室的前中部。匣钵的排列大小相间,一般横排十二个,纵排十一个,左右间隔五厘米。托座则放置在窑室的后半部。排列的方法,一般是三至七行不等,每排托座十九至二十个。在窑基底部也发现一些支圈。根据匣钵和托座排列行数可以看出当时瓷器的装烧量是很大的。


  从这座窑基出土的现状和结构看,窑身宽大,火膛狭小,窑室斜平,不分阶级,有隔墙、通火孔和火路沟,门开单边。 


  从窑基出土的现状和结构特点看,它既不同于龙窑,也有别于阶级窑,而是属于龙窑发展到阶级窑的一种独特的窑炉类型。根据德化瓷厂老窑工的现场观察,判断是属于“鸡笼窑”类型,与我省安溪、闽清以及广东潮州一带的平底窑有相类之处。

  
  德化现存的古老窑炉,有龙窑和阶级窑两种。这两种窑炉的结构是:龙窑有分级和不分级两种,一股郡没有通火孔,也没有火路沟的设置。窑的两边相应开有窑门。窑体一般较矮小。至于阶级窑,有小型和大型多级两种,一般窑身宽高,有双重隔墙,也有通火孔。两边开有对称的窑门。顶部呈半圆形,如蛋壳状。而屈斗宫这座窑基,窑身宽大,窑室斜平,火膛狭小,有分间而不分级,有隔墙、通火孔和火路沟,门多开单边。它的上述两种类型的窑炉结构显然不同。


  《中国的瓷器》一书,在龙窑一节中说:“龙窑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明以前南方各主要产瓷区(如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湖南等省)已广泛采用。明以后,随着瓷器生产量日见扩大,以及对烧窑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龙窑在长期使用中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在结构上有了很大发展和改进。例如福建地区的龙窑逐渐发展成为阶级窑,这种阶级窑还对国外有一定影响。”由于当时还缺少地下出土的资料,特别是屈斗宫这座由龙窑发展到阶级窑的新的窑炉类型尚未被发现,因此,对于德化地方由龙窑发展到阶级窑的问题说不清楚,只能是一种推测。现在,屈斗宫鸡笼窑类型窑炉基址的出土,为上述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屈斗宫这座窑基的发现,可以证明自宋元以来,在德化尚存在一种古老的“鸡笼窑”类型的窑炉,这就填补了德化窑炉发展中的一个空白。我们的初步看法:德化早期的窑炉是龙窑,而后发展为鸡笼窑,再发展为阶级窑,这是代表三个不同发展阶级的三种类型。


  二、有待商榷的一些问题


  曾凡同志认为“屈斗宫窑是元代分室龙窑”。其理由是:①以此区别于原来的龙窑;②屈斗宫的分室龙窑,每间都有挡火墙,挡火墙的下面有吸火孔(囱脚眼)。同时又说;“这种‘分室龙窑’是比较矮小的,人在里面,仅能站起来,好象‘鸡笼’一样,因此,当地群众都叫它‘鸡笼窑’”。又说:“这类窑,目前在德化已经看不见了,但在我省的安溪和闽清一带,还继续使用着。它的外观是龙窑。而内部结构是分间的,和阶级窑的基本原理相同,只是没有阶级窑高大,我们说它是阶级窑的前身,是由龙窑到阶级窑过渡的一种形式。”


  上述所引的就是被认为屈斗宫窑是“分室龙窑”的基本观点和总看法。对于这种看法,我们认为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一,关于命名的问题。当屈斗宫窑全部暴露后,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叫它为“鸡笼窑”。可见“鸡笼窑”这类窑炉类型在民间早已存在,“鸡笼窑”这名称在民间早已流传,不仅德化过去有,就是现在我省的闽清和安溪一带,仍继续在使用着。所以,我们认为屈斗宫这座窑炉是属“鸡笼窑”类型,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它形象而生动地体现了屈斗宫窑的风格,既能区别于原来的龙窑和阶级窑,又能反映德化民间的传统叫法,这是符合历史实际和体现地方特点。


  “分室龙窑”这名称合适不合适?我们认为首先得从窑炉的结构来确足。按照“分室龙窑”的含义,是“以区别于原来的龙窑”。如果我们的理解没有错的话,屈斗宫窑从外观看是龙窑,而它的内部结构又不象龙窑,因为里面明明有分间,与龙窑不同。因此叫它为“分室龙窑”。不过,我们认为“分室龙窑”还是属于龙窑的范畴。既然,它“和阶级窑的基本原理相同,只是没有阶级窑高大”。为什么不管叫个和阶级窑相仿的名称呢?


  至于说“没有阶级窑高大”的问题,也有必要加以讨论。一种窑有一种窑的规格,为什么非要一样高大才行呢?同是叫阶级窑,也并不都一样高大,大型的阶级窑确实高大,中型的就矮小一点,小型的就更矮小了。何况鸡笼窑也有它自己的规格和标准,可能也许有大中小之分吧!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和看到的是,鸡笼窑(包括屈斗宫和现存的)也是相当高大,不能算是“比较矮小的”。它实际上与阶级窑的大小比较接近,起码不会比小型阶级窑矮小多少。那就应该说是比较接近阶级窑,而不是接近龙窑。


  最关键的,最实质性的倒是曾凡同志提出的第二条理由,即屈斗宫的“分室龙窑”每间都有挡火墙,挡火墙的下面有吸火孔。因为有挡火墙、吸火孔和没有挡火墙、吸火孔是大不一样的。“有了挡火墙和吸火孔,就由原来倾向于平行焰而变为倒焰”,这是一般龙窑所望尘莫及的,也不是用。分室龙窑”所能概括得了的。正如曾凡同志所说的;这个发展和改进,不是量的变化,而应该说是质的变化。挡火墙和吸火孔的出现和问世,这是从龙窑发展成为阶级窑的一个大的飞跃,这就把龙窑远远地抛在后面。于是,它就从龙窑独立出来,自成类型,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从此“鸡笼窑”之名也就应运而生了。


  曾凡同志提出:“这种‘分室龙窑’是比较矮小,人在里面,仅能站起来,好象‘鸡笼’一样,因此当地群众都叫它‘鸡笼窑”。我们认为,这种把分室龙窑与鸡笼窑等同起来,似乎分室龙窑就是鸡笼窑,或认为既是鸡笼窑就必然“比较矮小”或不“高大”,这种主张实际上是对鸡笼窑的误解。既然承认人在里面还能站起来,怎么能说是矮小呢?有的龙窑是矮小的,人要进去还得半蹲着,但有的龙窑并不矮小,人在里面不但能站起来,并能劳动操作自如。顾名思义,所谓鸡笼,是民间养鸡的用具——鸡笼。但并不是因为窑小如鸡笼而称为鸡笼窑,而是因为其顶部(外观)就象“蛋壳状”或“馒头形”,无论就它的外观看,或者是从内部结构看,都是自成一间,几个鸡笼排起来,成为一座鸡笼窑。如果单纯从“比较矮小”来确定鸡笼窑,或认为鸡笼窑一定是“比较矮小”都是片面的,把分室龙窑与鸡笼窑混为一谈也是不科学的。


  再说,由龙窑发展到鸡笼窑类型,从时代来看,也能反映当时的历史情况。鸡笼窑的出现,是在宋元之际。宋元时期,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看,无疑地是比以前大大提高一步,但从生产关系看,仍然和从前一样。鸡笼窑的装烧量比龙窑大大增多了,但在个体手工业的生产条件下,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制作够烧一窑的瓷坯。窑大,所能容纳的瓷坯就多,但所花费的人力、燃料和成本也多,这样,在个体生产所有制的状况下,就是采用“个体制坯,合作烧窑”的办法进行的。所以说,鸡笼窑类型窑炉的出现,与当时个体手工业生产所有制的状况是相适应的。


  宋伯胤同志指出,德化现在用的窑,一般人叫它“蛋式窑”,也叫“德化窑”。这种窑是成阶梯状,由三级到九级不等,上筑一蛋式窑腔,窑腔与窑腔是相通的。因为窑基是阶梯状形,所以从窑腔外部来看,也是一个窑腔高于一个窑腔。根据德化利民瓷厂一个窑的调查:第一间窑腔高2.95米,第二间高3.27米,第三间高4.01米,第四间高4.98米。每间每侧各有“火眼”一个。现在用的燃料全是松木柴。这个窑可装烧大小瓷器一百三十担,需用八个熟练工人装七天,烧六十八个小时,费松木柴五百七十担。在德化,象这样大的窑是很多的。窑大了,装烧一窑是花费很多,成本很大的,因而出现了一种“个体制坯,合作烧窑”的办法。据说这种办法也是“自古有之”。根据这个状况来推想,十四、五世纪以来的德化瓷器手工业,其规格可能是相差不多的。


  综上所述,对于德化屈斗宫窑炉基址,无论从出土的现状看,还是从窑基的结构特点看,它既不同于早期的龙窑(蛇窑),也不同于近代或现代的阶级窑,而是属于龙窑向阶级窑发展的另一种窑炉类型,即鸡笼窑类型。


  德化目前所使用的窑炉,除倒焰窑和隧道窑外,较古老的有龙窑和阶级窑。两种窑炉在结构上都有明显的区别,如龙窑就有分级和不分级两种,一般都没有通火孔和火路沟的设置。窑头狭小,窑身低矮,窑尾或不设置烟囱,是早期普遍采用的一种窑炉,直至现在也仍然被采用着。至于阶级窑,也有大型多级和小型两种,窑身高大,双重隔墙,有通火孔设置,两侧开着对称的窑门。窑顶部呈半圆形,如同蛋壳状。而屈斗宫窑炉,窑身较大,窑室斜平,火膛狭小,有分间而不分级,有隔墙和通火孔,两边有火路沟,门多数开在一边。这与龙窑和阶级窑的结构是不同的,这就形成了独特的鸡笼窑类型。

   尽管过去文献对鸡笼窑没有作过记载,但是在历史上这种窑炉类型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可以推测曾经使用相当一段时间。宋元以前德化古老窑炉有龙窑(蛇窑),宋元以后特别是明代以来,较有代表性的窑炉是阶级窑,即一般所公认为串窑的鼻祖。由此可见,宋元之际在德化尚存在一种古老的鸡笼窑类型的窑炉。所以,屈斗宫窑炉的发现填补了德化窑炉发展史中的一个空白。这一缺环的被发现,就为我们研究德化窑炉结构、类型的发展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新资料,有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关于我们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法律声明  诚聘英才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访客留言
 运营商:网兴网络科技 版权所有 (C) 2007-2008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Cceram.com
电子邮件:service#ctaoci.com 联系地址:福建德化陶瓷科技园科技大楼二楼 邮政编号:362500 闽ICP备05012475号
电话:0595-23555005 传真:0595-23593359 广告热线:13600777720 
客服QQ: 116225240 合作: 116225125 陶瓷供应业务QQ:5673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