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以前,德化陶瓷在私人作坊(窑场)加工制作。民国期间,德化有少数私人陶瓷厂和1家官办企业。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的陶瓷生产在曲折中发展壮大。1951年,全县有国营瓷厂2家。1956年,出现国营、集体、公私合营、私营等多种体制的陶瓷企业。1958年,陶瓷企业有国营和集体两种体制。全县陶瓷职工2752人,总产值173.86万元。1961年,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陶瓷工业进行调整。1965年,全县陶瓷职工1793人,产值220.09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批判所谓“资本主义倾向”、“唯生产力论”,陶瓷生产受干扰。1970年,在“以粮为纲”的思想影响下,批判“重瓷轻农”,全县社队集体瓷厂全部停产。国营瓷业亦受到损失,瓷业职工减至1149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陶瓷生产全面复苏。1987年,国营、集体、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的陶瓷企业并存。全县有陶瓷企业职工9414人,总产值为3027万元。
1988年,德化县大力发展以陶瓷为主的传统产品,大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国际经济大循环。在发展多种经济形式上,大胆发展合作经济,支持、鼓励发展私营经济。分配形式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积极推行定额、计件等工资制度。至1990年,全县有陶瓷企业职工15425人,年产值9431万元。
1993年,德化县在抓好国有瓷厂技术改造的同时,大力创办陶瓷加工区。引导广大群众走股份制办企业的新路子,鼓励发展民营陶瓷科技实业,开发新瓷种,新产品,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1995年,从业人数达4.62万人,产值7.5亿元。
1996~1997年,德化县国有、集体陶瓷企业全面改制。
1998年,德化县提出科技兴瓷,调整产品结构。引导陶瓷企业向集团化发展。全县陶瓷业不断壮大,一批企业技改扩建项目相继投产。至2001年,从业人员达11万人,全县陶瓷工业总产值3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