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智慧超乎想象,却意外地远离了创新实践
1.是历史的原因吗?
有学者指出:当今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带有早期计划经济时期的影子。新中国在成立之初曾以科学技术现代化为目标,但是随后的大跃进和文革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很多大学关闭了整整十年,知识分子入狱或者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现在50~60岁的中国人在一生中最关键的10年里几乎没有接受任何真正的教育。而且,文革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不仅仅是这些表面化的现象,从那个时代走过的很多决策者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风险敬而远之。此外,50年的计划经济也同样留下了阴影,国有企业不敢冒险,他们的领导都更加关注寻租和政治地位,造成很多科学家更愿意出版学术论文,而不是建立产品原型。
2.是儒家思想影响了创新吗?
一些中国人认为,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妨碍了今天的中国实现创新,因为它不鼓励挑战权威和打破常规的思考。但也有很多反对意见表示,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改变,儒家思想并不是创新的主要障碍。一位来自北京的生物学教授告诉我们,他和他的同事们都非常鼓励学生上课时提出问题,挑战老师的观点。显然,中国社会对权威的崇拜已经发生了变化,大学校园的变革已经非常明显。毫无疑问,如今孩子的成长更加个性化,学生在课堂里也更加积极活跃,未来中国的领导人就将从这一代人中产生。
3.是企业文化的问题吗?
管理专家Nandani Lynton早在1993年就来到中国,他认为中国大型公司的企业文化对创新和全球化背景下取得商业成功构成了很大的障碍。在已经成为高质量的转包商和大型制造商之后,中国企业梦想着让他们自己的品牌遍及全球,成为本土的索尼和思科。但这样的雄心壮志必须基于创新的支持,组织内部必须激励创新,鼓励企业家精神,推动知识共享,但是现在中国的企业领导人还略显专制,雇员对他们更多的只是顺从。尽管一些管理者已经认识到他们必须给予雇员真正的决策制定权,将他们的责任感融入整个公司发展的蓝图,但是还必须挑战已经根深蒂固的家长式作风。
4.是人才流失的问题吗?
也有观点认为,最优秀的人才流向海外是造成中国缺乏创新的关键问题。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就有大量优秀的学生和研究人员走出国门。根据中国政府提供的数字,在过去的25年里,有大约68万名学生出国深造,2004~2005学年,大约有6万名中国学生在美国留学。有专家估计,目前大约有20万~30万名中国人在毕业之后留美工作,其中有10000~15000人是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或工程师。但是也有观点指出,在过去25年中出国留学的人员有1/4最终回国效力,这应该是一种人才循环而非单纯的人才流失。尤其是在最近几年,一方面政府提供很好的职位、足够多的研究费用;另一方面市场的因素也在发挥作用,跨国公司和一些国内企业都非常需要有海外工作经验的高素质人才。
5.因为跨国公司吸引了最优秀的人才吗?
一位中国官员指出,跨国公司的研发部门已成为中国创新的“黑洞”,很多中国科学家被科研费用和声望所吸引,而且他们的研究成果几乎无法使中国本土企业从中受益。在过去十年中,外国资助的在华研究机构呈爆炸式增长,中国商务部的调查显示,目前在华的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已经达到750家,雇用了40000~50000名研发人员,单从人才竞争这一回合看,本土企业就已经处于下风。但是绝大多数中国的科学家认为,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对中国本土的创新也有积极作用,可以通过培养研究人才、促使本土企业创新和技术“溢出”使中国本土企业从中获益。
6.因为知识产权缺乏保护?
尽管美国商务代表在谈判中总是提及知识产权保护是中国最大的问题,但是一些跨国公司的研究机构认为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并不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也不是他们在中国开展研究的障碍,相反,这恰恰是中国本土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很多中国科学家告诉我们,他们之所以不愿意耗费财力和时间通过进一步试验和制造产品原型来吸引投资,正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产权缺乏应有的保护。
7.因为民营经济的发展不充分?
由于创新是需求驱动的,有了需求才有创新的动力,要求一个人均收入不足1000美元,大多数人口还只能满足基本需求的发展中国家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是不现实的。但最近几年这个情况开始发生改变,中国中产阶层正在逐步形成,根据我们的估计,在中国大约有5000万-6000万个城镇家庭属于中产阶级,人口和日本大体相当,这些中产阶层对产品的创新性要求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