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成效初显
2月份,德化陶瓷博物馆、德化城关至三班镇二级水泥路,城东工业园区、恒泉生物科技园区等8个重点项目举行竣工剪彩、开工仪式。3月份,台湾现代农业考察团一行10人,来德化考察,进一步加强德台农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并达成一揽子投资协议……
去年,德化引进企业41家、总投资13.05亿元,创下了招商引资的历史新高;引入国家开发银行贷款2亿元,实现政府利用大额信贷资金建设重点项目零的突破。截至目前,全县58个重点项目已动工建设39个,开工率67%。今年第一季度实现工业总产值17.95亿元,比增24.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4.62亿元,比增30.2%。山区德化乘势而上,经济阔步前进。
陶瓷业迈向专业化
德化县因地制宜,优化升级、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该县以工业项目区为载体,以延伸产业链为主线,以工业项目的新建扩建、配套协作为重点,加快产业集聚。
陶瓷业是德化的“拳头”产业。该县提出,陶瓷业按照传统瓷雕精品化、日用陶瓷工艺化、工艺陶瓷日用化的发展思路,形成传统瓷雕、西洋工艺瓷、日用瓷等齐头并进的陶瓷产业结构,内销外销协同拓展的市场格局。
德化陶瓷在走专业化道路上也迈出坚实的一步。长期以来,德化陶瓷企业小而全,从瓷土生产、加工、釉料研制到陶瓷制作、包装、销售都由企业自身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企业发展的速度。德化提出要在“扶优扶壮工程”基础上,走专、精、特、新道路。县政府出台《关于鼓励陶瓷泥料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奖励办法》,有效地调动了陶瓷泥料专业加工企业规范生产与管理的积极性。目前,已有福昌等6家泥料专业加工企业制定了企业标准。
循环经济成效初显
经过近20年的摸索,德化“1+2+1”循环经济模式已初现雏形。新能源的广泛使用,将德化打造成全国第一个无烟囱陶瓷生产基地。投资7000多万元建成的广安天然气工程目前已向110多家企业供气,日供气量达16万立方米,既提高了产品的成品率和优质率,又避免了能源二次污染。
此外,德化大力加强废瓷再生利用、特种陶瓷等科研项目的跟踪与开发,鼓励企业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已经实现了“废瓷土回收加工利用”、“废石膏回收利用”、“废瓷再生陶瓷”。
在冠福集团陶瓷回收车间,记者看到工人正忙着将废陶瓷倒入粉碎机,转眼废陶瓷被碾成粉,成为可以回收的原料。据介绍,将废水回收、循环使用,每天可节约200吨水;通过沉淀彩绘剩料,将色料分离之后的废水可以浇煤渣,色料再利用;建成的环保型煤气站,以煤气取代柴油,节能降耗;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零星坯土同废瓷次瓷进行加工后再利用。业内人士透露,在德化陶瓷企业,工业固体废物再生利用率达90%以上,陶瓷废水回收利用率达80%以上。
德化利用黄金尾矿渣开发生产陶瓷色釉、低温镁质陶瓷和西洋工艺日用瓷项目获得成功,利用黄金尾矿和铁矿尾矿渣生产新型建筑墙体砖也已投入批量生产,全县每年处理尾矿(渣)已达24万吨。
新兴产业崭露头角
传统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同时,德化大力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致力于打造“海峡西岸重要的生态休闲旅游区”,打响“中国瓷都·戴云之旅”品牌。
去年4月30日,石牛山景区和厦门一家旅游集团签订了合作开发经营合同,5月23日,景区正式移交,标志着德化旅游景区市场化运作迈出新的一步。记者从德化县旅游事业局获悉,德化现在对外宣传旅游品牌时,打的都是“中国陶瓷———戴云之旅”的口号,以“中国白陶瓷的故乡———德化”为主,以“生态旅游+山村田园风光”为辅。此外,新森林经济、生物科技等一些新兴产业也开始在德化落户,并生根发芽。
大力实施名牌战略
在结构调整中,德化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提出要走“品牌经营”的路子、努力实现“由产品输出向品牌输出的转变”,进一步打响瓷都德化的知名度,拓展市场空间,提升影响力。依托传统陶瓷产业的优势,精心组织,到全国各大、中城市举办展览会。成功举办“2006南宁—中国瓷都·德化名瓷”的展览,精心组织了11个瓷种10万多件展品参展,设大师特装馆13个,企业馆90个,进一步打响德化陶瓷品牌战。与此同时,德化还瞄准国际市场,引导企业从网上寻找商机,拓展市场;鼓励企业大胆“走出去”,到国外参加各种国际知名展销会,创办研发中心、经济实体、设立商务机构和业务窗口。2年前的德化,难寻名牌产品身影。而今,德化已开始拥有一些知名的品牌,成为正在崛起的“品牌瓷都”。该县已有2项中国名牌产品,3项国家免检产品,4项中国陶瓷行业名牌产品,5项福建省名牌产品。据统计,目前德化的陶瓷产品远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德化成了举世闻名的绿色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