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位于四川盆地的夹江陶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一个个不平凡的历程。以往夹江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夹江人的成本观念特强。无论是原材料供应商、厂家的采购员还是经销商,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能不能再便宜点",夹江陶瓷的低成本似乎是"命中注定",这也无形当中使夹江陶瓷给人的印象就是价廉质次的代名词。
面对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升、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国家地根、银根的不断紧缩等等因素的制约,全国各大陶瓷产区纷纷叫苦连天,而作为全国四大陶瓷产区之一的四川夹江,她的现状又是如何呢?她今后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呢?带着诸多疑问,笔者一一为你解开。
【产业发展态势】:内涵式发展态势。2005年新万兴、米兰诺、华宏等8家企业技改扩建投入资金达2亿多元,重点在产品结构和质量上改善和提高,实现产品上档升绩。新万兴投资7000万元新上年产260万平方米西式瓦、年产280万平方米通体外墙砖等高档生产线。新万兴、建辉、米兰诺等企业纷纷高薪聘请技术人员建立自主研发机构,开展技术创新和攻关,力争每年推出5-8个自主创新产品。
低成本扩张态势。在地根、银根紧缩的宏观调控形势下,新征用地成本高、难度大,新上项目贷款难。针对这一情况,夹江重点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弱小、倒闭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成为自身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从2005年以来,全县建陶企业共兼并6家,重组1家,租债生产9家。累计盘活存量8400万元,注入增量2000万元,净增生产能力1650万平方米。
专业化发展态势。市场化进程促进专业化分工。在重复建设、企业同构的情况下,夹江一些规模小、实力弱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为继,因而转向为大企业进行专业化配套,实现企业间"共存"、"共赢"发展。华泰、长城、华益、刘氏等墙地砖生产企业转产为大企业配套生产釉料、腰线、粉料、模具等,走专业化生产道路。同时,配套企业也不断发展。2005年,业源彩印包装纸业技改投入3000万元,10万吨/日的工业供水项目与四川维杰投资公司签约,并将投资园内配套设施建设,投资2.5亿元的业美纸业等项目也正在进行当中。
品牌化发展态势。一批企业为了避免产品同质化带来的恶性竞争,它们想方设法,积极打造个性化品牌,实现产品差异化。已经有万茂、巴丹、建辉、米兰诺、树功等7个品牌分别获得四川省名牌产品和四川省著名商标,新中源、新万兴、建辉、米兰诺、科达也在申报国家级免检产品、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威尼陶瓷公司的"金砂岩"产品荣获2005年中国陶瓷工业新锐榜的优秀产品奖。
良性竞合态势。竞争促进合作,合作实现"双赢"。企业通过引进资本、人本、技术、管理等先进生产要素进行股份合作,取长补短,互惠互利,形成利益共同体,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华雄瓷业与广东三水公司通过在资金、技术、管理上进行股份合作,使该企业摆脱困境,迅速扩张壮大。方正瓷厂与福建企业合作新建一条生产线,开发小规格的外墙砖及地砖系列,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市场外延态势。近年来,夹江县陶瓷业在巩固西南西北地区的市场基础上,积极主动开发国际市场、高端市场、特定市场。2005年,新中源陶瓷出口创汇300万美元。新万兴陶瓷产品出口到西班牙,打破了夹江陶瓷不能出口到发达国家的神话。建辉公司建立了网上直销平台,产品源源不断的销往东部及大城市,并出口到韩国。威尼、科达、新万兴等公司的产品已进入华东华北地区市场。
循环式发展态势。循环式发展是企业节能、降耗、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子。投资2000万元的峨佳、峨顶水泥磨粉厂,采用陶瓷废渣为生产原料,每天使用陶瓷废渣200-300吨,相当于6-10个陶瓷企业每天废渣的总和,年产水泥20-25万吨,既减少了陶瓷企业废渣的处置费,又减少了企业的原料费。建辉、新万兴等21家陶瓷企业建成废水循环设施,清水循环回用,积淀物压滤干化后再次用作陶瓷坯料和釉料,开展节能降耗和废气回收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