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提起瓷器,首先的反应往往是“瓷都”景德镇,但对“中国陶瓷之乡”又有多少了解呢?在月前工人方化宫正举行的福建德化瓷器展览会上,数千名上海市民在窗外细雨霏霏的陪伴下,得以目睹了一批以“中国白”为代表的瓷艺精品。
还没走进门,一座高达1.7米的“立龙观音”就让人叹为观止。只见观音肤色洁白中带奶黄,如象牙、似抛光,在上角灯光的斜射下,甚至如玻璃般具有透光之感,原来这就是中国瓷坛三朵金花之一的“建白瓷”,被海内外誉为“象牙白”。更让人惊叹的是观音手中的一串念珠,长近两米,每个珠子都是用手工一粒粒串接起来的,所以竟然能移动自如。
在年轻的陶瓷雕塑家夫妇柯宏荣、陈桂玉的展台前聚集了不少参观者,一座“玉兰仙子”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光洁透亮的玉兰花瓣采用的是上釉工艺,而双膝微跪、倚首上翘的仙子则淡雅素静,线条流畅,手捧的明珠更给人飘飘欲仙之感。作者夫妇告诉记者,原来这座雕塑就是为了来上海办展特地设计制作的见面礼,相信市花会和上海人民更有亲近感。
一位特地从上海石化赶来参观瓷展的教师,看看这,摸摸那,显出爱不释手的依恋。最后,反复挑选之下,选了一座造型独特的“龙女牧羊”,说要好好收藏。
家住五角场的一家三口也来了,妻子说“没想到中国现在的瓷器品种、水平都已经达到如此之高的水平”。她记起10年前结婚之时,转遍全上海也没找到好瓷器。丈夫则在一旁“宽慰”,现在买也不迟,反正要装修新房子了。小女儿则未解“阿堵物”为何,走过每个展台都有“新要求”。
一位年近70的老者对着小字辈侃起了“瓷器经”,“从北宋起,德化瓷器就开始飘洋过海了。我们:可不能丢了好家当,它该成为‘拳头产品’哪……” 本报记者 宋宁华
1998年10月2日 新民晚报 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