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福建省的德化县,很多人肯定颇觉生疏;如若说德化县还是中国三大瓷都之一,可能会有更多的人茫然不知。
德化被称为瓷都,并非浪得虚名。宋元时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所运瓷器大都是德化瓷器。意大利著名航海家马可·波罗就盛赞德化瓷器“既多且美”。作为瓷都的德化并没有被历史淘汰,一直将瓷器当作支枉产业。目前,全县共有l000多家瓷厂,瓷产业在工业总产值中占了64%以上。从泉州去德化,沿山路逶迤而上,触目所及尽与瓷字有关:路边最多的是瓷器厂、瓷器店;路上来往车辆上装的多是瓷土和瓷器。
到各家瓷器厂陈列室参观,更是让人叫绝:陈列架上展览的各式工艺瓷器精美绝伦。同行人与记者自然都产生了这样一个疑窦:这些精美的瓷器,在国内市场为何不见踪影?将这些瓷器投放国内市场,既可扩大德化瓷器的销售份额。又能张扬德化的知名度,企业经营者何乐不为?
得到的回答是一致的:国 内市场太混乱。或者是生产出 产品而对方变卦拒收,或者是 发出去货却收不回钱。而外贸 定货实行信用证制度,外商向 中国银行交押所在国银行开具 的资金信用证,生产厂家便可 放心发货,一个月内货款便可到账。德化去年陶瓷工业产值15亿元,出口近13亿元。德化的厂氏、经理们苦涩地告诉记者,他们明白国内市场很大,瓷器内销价格还要高出外贸定货价,但是……
德化企业经营者的苦衷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都是改制后的厂长经理,决不会像过去那样,陶醉于销售数量,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收入和利润。不敢进入国内市场,是因为他们无力改变市场混乱状况。
国内市场信用程度偏低是个久洽未愈的顽症,延宕至今影响经济改革攻坚。国内不少产品,消费有市场需求,生产有新的增长点,可是因市场信用程度存在问题,需求和生产之间发生断裂。过去治理这个顽症,基本上采取的是资金注入,以期解开所谓的“三角债”。可是,由于诸多原因,投入的资金并没有升高市场信用程度。如果我们改资金注入为制度注入,引进外贸信用证制度,对国内发生的大宗贸易,或应买卖双方要求,由买方所在地区银行提供资金信用证,像德化的厂长经理们的担心不就可以消除了么?生产或许由此可扩大,消费或许由此可以增加,市场或许由此可以活跃。前不久,建行上海分行首次向买方提供买方贷款,为买方出具资金信用证,其难度大概比提供买方贷款要小得多。
1998年9月24日 人民日报 13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