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4年到1995年,全村资产总额由51万元增长到1.974亿元;年创产值从60万元增长到1.5亿元;年创税利从3.2万元增长到507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从600元增长到2200元。
在黄土村,党委说话顶事,一呼百应,令行禁止。
———摘自1996年10月9日《四川日报》一版通讯《在希望的田野上———夹江县黄土村党委带领群众奔小康纪实》
时隔10年,2006年4月8日、15日,记者两次走进夹江县黄土镇黄土村,当年的全省奔小康示范村已经成为历史。
黄土村为什么会由盛而衰?黄土村怎样才能重振雄风?黄土村人在反思、在探寻。
齐心而兴
昔日的黄土村很穷:300多户人家,90%住的是草屋。每年春节一过,全村有一半的农户闹春荒。
当时的村党支部根据本地页岩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决定投资建玻璃厂,时为1984年。在没有任何集体积累的情况下,村里向村民们发出倡议:不结婚、不建房,勒紧裤带集资办厂。就这样,全村集资近10万元。党支部(后来成立党委)一班人又以自家的全部资产做抵押,从银行贷款90万元,村民们自发投工投劳,终于建成我省第一家平板玻璃厂。之后,黄土村又相继建起瓷砖厂、卫生洁具厂等16家村属企业和两家合资企业。1994年10月,以这些企业为基础,全省第一家村级股份制企业———四川玻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黄土村诞生。
在艰难的创业过程中,村党支部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为了群众,赢得村民的衷心拥护,村里风正心齐。可以说,没有当时的村党支部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就没有兴盛一时的黄土村,而“没有黄土村就没有黄土镇。”黄土镇镇长翟红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情复杂地说,“正是由于黄土村人共同致富的成绩和声誉,1992年夹江县区划调整时,把茶房乡和蟠龙乡合并,并命名为黄土镇。”
1996年,黄土村成为全省奔小康示范村。
10年过去,在通往夹江县城的省道103线公路旁,四川玻华实业有限公司的招牌依稀可见,但没有了车水马龙。当年有上亿资产的玻华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名存实亡,正在等待进入破产程序。用2001年起担任黄土村党委书记的干凯成的话来说:“黄土村这面红旗现在只剩下一点‘布巾巾’了。”
曾经拥有近2亿元固定资产的村集体经济大厦,为什么会在短时间内轰然倒塌? “顶事”而衰黄土村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兴办电缆公司。
“这是不切实际的盲目冒进和急功近利,”干凯成坦诚地说,“在没有那个实力的情况下,把摊子铺得很大,结果是可以想见的。”
讨论电缆项目时,无论是村党委内部还是村民中,都有很多反对意见:村上没有那么多的资金上马电缆项目;村党委班子里学历最高的人是高中,有些连小学都没毕业,根本没有电缆方面的人才储备;缺乏对电缆市场发展前景的预测和把握。但是,当“说话顶事”的村党委背离实事求是这一党的思想路线的灵魂,“顶事”的作用就是灾难性的了。不顾反对意见,村党委决定上马电缆项目。可以说,公司破产的命运从决定上马那一刻起就注定了。
总投资1亿多元的江洋电缆有限公司首先遇到资金难题。村里实力不足,就向社会高息融资近3000万元;由于缺乏必要的考察,外方以国外早就淘汰的电缆生产设备作价3000万元入股。曾任玻华公司副总经理的雷兴武痛心地说:“江洋电缆厂从投产那一天起,从来没有正常生产过,年年出现巨额亏损。为了保江洋的运转,村党委还从玻华公司无偿划拨3000万元给江洋电缆,导致玻华公司因缺乏必备的流动资金,生产经营困难,走到破产的边缘。”
如今,江洋电缆有限公司已经破产,当年花3000万元引进的生产设备,前不久以19万元的废铁价格变卖。
“当时村上根本就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村民杨洪金告诉记者,“说瓷砖、卫生洁具没有发展前途,要搞电缆,结果现在瓷砖、洁具已经成夹江的支柱了。”
痛定思痛惨痛的代价换来一个教训:发展经济,一定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定要尊重市场规律。今天,发展民营经济成为黄土村村民和村党委的共同选择。
16家完成转制的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村民们自发租赁村集体经济中的20多个门市,建起瓷砖批发、零售市场。“中国西部瓷都市场”落户黄土村,形成夹江建陶业最大的集散地。现在,全村有400多人进厂务工,200多人经商,100多人从事物流。
在县里的支持下,黄土镇想方设法盘活黄土村固定资产,引进本地一家建陶企业向玻华陶瓷厂注入资金3000多万元。江洋公司完成破产程序以后,镇上一家企业将投资5000多万元,利用现有厂房新建一家陶瓷厂。村里闲置的土地也有了“娘家”,通过招商引资,一个投资8000多万元的建陶企业正在规划之中。
干凯成说,发展民营经济,村民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们想,过去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干出一番大事业;从今天的实际出发,发展民营经济,目的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也算是“殊途同归”了。
记者眼中的黄土村:
余向华(四川日报记者、《在希望的田野上》作者之一):我多次到黄土村采访,见证了黄土村的辉煌和衰落。上江洋电缆项目,说明当时的村党委班子已经意识到要向技术含量高的领域转型,巩固发展成果,出发点是好的。但不了解市场规则,不尊重市场规律,不尊重农民意愿,盲目上马,结果,电缆公司不仅自己走向末路,还活活把其他企业拉进坟墓。
专家点评:
李东山(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黄土村的兴起是当时的社会环境的产物。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初期是卖方市场,竞争不激烈,村办企业很快就能显现出优势。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村班子适应不了市场的千变万化,没有应对的心理准备和具体举措。但从根本上讲,黄土村的衰落是不遵循客观规律、不尊重农民意愿的结果。黄土村企业的管理大都是个人说了算,加上归根结底是农村,信息闭塞,决策时选择的余地比较小,往往靠领导“拍脑壳”,投资的风险大,甚至像买彩票一样碰运气。
所以,发展农村经济,应该坚持遵循客观规律与尊重农民意愿相结合。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分类指导。在实施原则上,要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以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为衡量标准:要注重实效,不能大轰大嗡、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能急于求成、盲目攀比;要立足实际,突出特色,不能大拆大迁、强求一律;要积极推进,扶持引导,不能包办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