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宜兴陶艺装饰展》虽是单项展,但实际参展作品数量超出了预期,其装饰手法、特点也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一眼看去颇有些令人欣喜的亮点,一些作品的材料、形式、手法及感觉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但细看之后又觉得有些东西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展品中给我印象较深的是获一等奖的“特艺釉杯、盘、瓶”系列釉饰产品。器形端庄,施釉饰浆讲究,色泽沉着朴素,除了一支瓶差些,其它杯、盘、壶都不错。其制作过程、装饰手法、器皿造型、作品气息皆不同于彩釉、均釉等人们俗称的“五朵金花”中原有的釉类产品。虽然在国外或国内其它产区已有相类似的产品,但是能引进来也很好。我认为:它对宜兴原有的陶瓷形式来说是个新类型,非常有积极意义,既丰富了产品门类,又同现代世界崇尚陶艺的普通形式相共通,很有发展余地。但我又觉得关键还是要花功夫在此基础探索出自己的语言、特点、绝活、绝招,做出“宜兴”风格。
“五朵金花”中的精陶产品,本身是以画面装饰为主,手法谙熟、大方,加之器形周正,从大批量的生产产品角度来说,已达到了较高、较成熟的层面。此次彩陶作品比去年参展的要好,获奖的这件作品色彩清爽和谐,从一般以刻画装饰纹样的套路中跳出来。当然感觉还嫩些,可更深入些,更个性化些,包括釉、烧成等手法的变化。这次均陶参展作品较为丰富,各有千秋。有传统均釉,有强调民间手法的“民艺派堆花”,有融入现代装饰手法的“创新型堆花”及用现代理念创作的陶艺作品。参展的紫纱作品数量仍是最多,但整体水准相对来说同她的身份似乎不太相符,能打动人的不多,有些获奖的作品也似乎差强人意。青瓷作品参展的量还是最少,倒是有一块白色的“山水瓷板画”的浮雕做得非常细腻,画面效果相当不错,在其他地方可能不太稀奇,但在宜兴还是不常见的。
这次展览雕刻类作品很多,但气格不是很高、个性风格也不太明显,比较显眼的一套仿古木简,刻得比较老练、洒脱,但还是觉得有些“习气”。有一只“坊”刻得不错,刻法也不同于传统刻字,是受了画家影响,有一些刻画结合,运用一些其它辅助材料的大众化产品,“俗”得可爱。另外还有一些用仿真手法,作品在传统文化方面进行探索,比较有想法,但深度不够,多停留在表象。
此次展览有许多成果,有许多好的东西,但觉得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值得深思的问题。
首先是整个展览作品的原创性、探索性不强。创新不易,好的原创性创作更难,借鉴、摹仿甚至抄袭已成为创作中的常事。抄到后来外人都搞不清谁是原创作者,往往是摹仿者反而获奖,鱼目混珠。这次展览也有人反映有这种情况,我们也确感到有些获奖作品原创性弱,有拼凑痕迹,似曾相似。这个现象似已成了某种群体性习惯,对创作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制约了宜兴陶瓷整体创作的提升。
其次,忽视文化因素,缺乏大思考。大部分创作思考还处于初级阶段。要创出新杼,形成个人风貌,文化、艺术及专业的积累必不可少。过去、现在、将来,宜兴、国内、国际,需花大力气从本质上去了解、去思考。
另外,要重视作品的最终结果,不能单纯求新、求异、求难。如“均釉窑变”作品,这种红釉窑烧成非常难,有特点,但由于该作品表面的纹理处理及其它釉色的呈现而影响了作品整体效果。另外还有在紫砂上局部饰釉的作品,想法可取,值得尝试探索,但要注意作品的整体谐调,要能增加作品的美。
路很长,需要我们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