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大球瓶,志安老师作。
一群游鱼睁着眼,张着嘴,一条紧挨着一条,一排紧挨着一排,在球形瓶身上围成密密一圈,首尾相接,结队前行,犹若生命的河流在涌动。它们是在孜孜寻觅,还是在随波逐流?是,也可能不是。
“路是圆的,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路是圆的,处处是起点,处处是终点。
我已经有过许许多多起点了,又似乎有许许多多的终点,终点连着起点起点连着终点……”志安老师如是说。
这是鱼的生存方式,又何尝不是人类自身的写照?不是整个世界的写照?
日出日落,日落又日出。水蒸发化为冰霜雪雨而复降为水,成江河湖海。人,从小到大,生而后亡,又不断有新生命出,周而复始,人类因之绵绵不绝,生命绵绵不绝。季节的春夏秋东,农民的播种收获,工人的上班下班,从家到厂,从厂到家,人车靠右行,无不是在按照一定的规律旋转、转圈。昆虫、动物、植物、家庭、国家,都在转,有起点、有终点,起点连者终点。不同的是,就象哲学里所讲的;呈螺旋形上升。大同中往往有小异,生命的个体会有不同,就象这圈中不同的起点和终点,这是生命之路上最有意义的地方,预示着生命的升华,艺术的发展,文化的积淀,预示着人类生生不息的努力和追求。
作者以平淡、洗练、稚拙、略带诙谐怅然的笔触描述了生命的本质轨迹,勾画了一幅大千世界众生相。相对于以往的瓷器,画面是独有的,语言是个性的,形式是新颖的,寓意是深邃的,内涵是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如此完善结合,这对瓷器装饰是有开拓意义的发展,是一个新的制高点。敢将对人生、生命、社会的感悟熔铸到普通的器皿中,不仅需要有胆略、眼光,更需要内力,这是洞悉世界的大智慧,是一种人生的终极阅历,它让我又一次次被深深感动。
“老师为人师表,率直朴直,真人也。古人尝云大智大愚,宁可信也。吾等能师事之,三生之辛矣。”多年前我曾这样写过,今天我仍是这种感觉,而且时时弥深。
种田、学徒、任教。童年,战争带来的颠沛流离和苦难,祖母的关爱,青年,情感遭遇的久远追惜,为人正直仗言而受到的政治磨难和生活、工作的曲折,都没能使这为晚生了909年的宋代名相王安石的“同乡”俯首。读书及丰富的阅历让他彻悟了社会、人生,能够平静、坦然、真诚地面对一切。无论是生命、家庭、情爱、国家、自然、艺术、师友、学问或是灾难和喜悦。“经历过许多莫名其妙的斗争,而心底却依旧是清风一片、阳光一片。在我的记忆里许多事物都无比美好。”正是因为不随浊流,洁身自好,向善的心态,源于内心的对环境的忧虑和不良现象的抵触,使我们体味到了一个长者的善良、宽厚、睿智和中国传统文人式的情怀。
布衣心真,我总觉得这几个字对志安老师十分贴切。仁者、寿者,凡心、平心、爱心可作为他的写照。人们在他的作品里读到了人文和社会关怀,其实这是他内心情感的外溢。他的关怀方式不同与政治家、理论家、社会工作者等的那种使命感、责任感式的外在方式,是不居庙堂者的忧国忧民,处江湖而独善其身、以退为进的知识分子方式,是自性和自悟的,往往是不自觉的自然流露,因而不着痕迹。传达的是布衣情怀和悲悯。
一如其做人,无论是为人、为画还是为陶,他都是直抒胸臆,略无矮饰。读他的作品,我觉得他不是在写诗、文,作画、陶,而是在观天察地、思古论今、谈人生、叙感悟。不讲究技法诀窍,但出来的是佳文、佳画、佳陶,且佳作不断。其传神之透彻,情感之真切远出于许多“名家”,往往平淡里有奇趣,纯朴中寓深意,得常理而又远离平庸,就象他本人:讷朴的外貌下有着智慧的心灵,实在难得。
志安老师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出世的是他对人生的超然看法,对艺术的思考方式。入世的是有追求的目标和对亲人的牵挂。“我要那么多钱干吗?”他曾放弃加工资的机会,后来又以“卖青菜罗卜”的方式来体现父爱,这都是人性的体现,独特的“志安方式”。痛快淋漓,不拖泥带水。
最近每天在看奥运会节目,“更高、更快、更强”是奥运精神。人们都在追求第一。志安老师亦有持之以恒的追求,不是第一,而是最好或更好。因为运动有具体高低、快慢、轻重、多少的量化尺度,人们可根据这些标准来作出判断。而艺术的标准是难以量化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偏差,所以当今艺坛名家辈出而鱼龙混杂,名不副实者多多。读书、思考,解析几千年来的文明脉络,研究历朝历代诸大家的风格流派及其形成轨迹,尤其是对白石老人诸家衰年变法成功的特别关注,我想,对他来说是有缘由的。凭着“真人”、“真性情”,质朴的人格,大智若愚大智大慧的修为,如果“工夫在诗外”而又不仅仅在画外,“工夫在陶外”而又不仅仅在陶外,外内并蓄,我相信,远处那个隐隐的峰峦就会渐渐显现,期待的只是天时、地利和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