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委研究决定,白酒、建筑陶瓷不予评价,原建筑陶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不再保留。”8月1日,中国名牌推进战略委员会通过公告形式正式宣布了建筑陶瓷”集体落选”本届中国名牌评价活动的消息。此一消息甫出,让多数参评或复评的陶瓷企业心理上充满了挫折与失落感。尤对复评企业而言,由于“中国名牌”字样遭遇全面封杀,意味着必须在9月1日之前全面整改自己的宣传系统,个中滋味旁人自然难以体会。
对于此次建筑陶瓷集体落选“中国名牌”原因,各界都有不同说法。但有目共睹的是,因为参评中国名牌,建筑陶瓷行业所衍生出的恶质行业文化———各个产区、企业间相互告状揭疤的“小动作”从此如梦魇般与行业相随。尤其在2006年,各产区为争夺中国名牌的数量与名额,所展开的相互揭疤告状行为一度达到高潮。此次建筑陶瓷与中国名牌失之交臂,客观上说与此也不无关系。而名推委敢于对整个建筑陶瓷行业说“不”,以煽耳光的形式给予整个陶瓷行业“记大过处分”,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说也是对陶瓷行业这种恶质文化的反击与嘲弄。
一直以来,对于能够参评“中国名牌”,不少陶瓷企业将之视为荣耀。而企业为应付这样的大考,往往调动所有人脉资源进行游说公关,已经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有知情人士私下透露,中国名牌本身的参评并不需要费用,但多数陶瓷企业为争得这一称号不惜大把烧钱,为打通各种关系花费100万左右已属正常。在这种潜规则运行下,今年“中国名牌”突然对建筑陶瓷行业说“不”,岂不意味着企业前期所有的公关花费在瞬间变成丢进了垃圾桶,一些企业的失意可想而知。
无可否认,中国名牌是稀缺资源,尤其在目前的消费市场上,中国名牌所带来的光环效应仍然不可小觑。但今年以来,中国名牌产品质量频繁遭遇曝光,已使中国名牌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放心”地位开始动摇。而最近媒体披露法律界对中国名牌评选正当性的质疑,都说明中国名牌开始遭遇信任危机。在这种情势下,部分陶瓷企业尚在为名推委对建筑陶瓷说“不”而耿耿于怀,甚至陷入中国名牌的迷思而不能自拔,就显得多少有些“晕头转向”了。
“如果你认为它不重要,它就会变得一文不值”。今年建筑陶瓷企业无缘本届中国名牌评选已成定局。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与其焦急等待善后处理等“嗟来之食”,倒不如回头想想,陶瓷企业没有“中国名牌”难道就不行吗?在中国名牌为整个行业带来如此难堪之际,我们也何妨对中国名牌这一“皇帝的新装”大胆说“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