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清朝的、民国的……走进武义县柳城镇县前村杨东升典雅的家,仿佛走进了一个瓷碗的“王国”,几千件各个时代的瓷碗使他成为当地收藏瓷碗最多的人。
“说起收藏还缘于一次很偶然的发现。”杨东升说,在读初中的时候,一次他的奶奶在摆弄几件银器,这些做工精致、图案漂亮的老银器深深吸引了他,从此他对古老的东西就开始注意了起来,慢慢地还喜欢上了收藏。后来,因为生计,杨东升高中读了一年就没有再读,回家开了一家五金店,这一开就是17年,但他的收藏梦却没有断过。由于收藏需要资金,好的东西买不起,他瞄上了农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的瓷碗。
“一有空闲时间,我就往山区里跑。”杨东升说,那些地方农户家里的瓷碗往往比外面要古老一些。看着有人会要自家用过的瓷碗,山民还都很奇怪,因此他看上的往往也能够很快买到手。有时候出去旅游,他选择的也是北京、西安、洛阳等古都。“主要是逛逛那些地方的古玩市场,增长自己的收藏知识。”
34岁后,杨东升承包起了小工程,经济实力比以前好了。杨东升说,在瓷碗的收藏上,他也慢慢摸出了门道。一般来说,一个瓷碗拿到手,他能很快分辨出是官窑还是民窑,是哪个朝代的。“官窑出的是有字的,民间出的则没有,明代的瓷碗白底蓝花,颜色要白一点,清朝的则蓝一些。”杨东升说。
在几千件各个朝代的瓷碗中,最让杨东升得意的是民国时期的一套瓷碗。“这套瓷碗来得不容易。”杨东升说,4年前,他听说武义桃溪镇有户人家有古瓷器,马上跑了过去,一看是民国的,而且刚从地下挖出来,都是全新整套的,包扎的稻草都还在。他在那里磨了好几天,主人才卖给他。
“到现在,包扎这些瓷碗的稻草我也舍不得拿掉,原封不动放着。”杨东升说,民国离现在不算久远,可如果再过100年,价值就不一样,这些瓷碗可作为一件传家宝。
做了20多年的收藏,每年投入的资金也不少。可是至今杨东升还是只收不卖,没有卖过一件收藏品。“收藏让我这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村人也提高了修养。”杨东升认为,更重要的是每一件藏品都有它的历史,研究它们,让自己一步步了解了中国的古老文化。
本报记者 胡灵敏 通讯员 舒清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