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虚报数据等原因,瓷砖、地砖等建筑陶瓷产品被集体取消了“中国名牌”的评选资格。但是这些虚假数据的产生牵扯面很广,直接造假的建筑陶瓷企业固然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但那些把关不严的主管部门同样应该受到政纪和法律的惩处,仅仅对建筑陶瓷企业集体惩罚难以治本。
建筑陶瓷跻身“中国名牌”发端于2003年,问题暴露于2006年。由于该称号有效期为3年,所以2006年本该是重新评选的“换届之年”。正是在这次“换届”中,数字造假的现象集中暴露出来,即使推迟到2007年,其数字仍然不能让人信服,建筑陶瓷行业终于等来了“集体处罚”。
据报道,此次建筑陶瓷行业中国名牌称号被取消,完全是陶瓷行业自身自作孽不可活,“上报的数据70%~80%都是虚报的”。虚报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规模大到不合理,税负低到令人怀疑,价格低到接近倾销,资产回报高到与税负严重矛盾等方面。这些数字造假,固然与建筑陶瓷企业素质低、自律性差有直接关系,但是这些数字都是经过当地税收、统计、海关等部门严格审查盖章通过的,这些外行人都能看出问题的数字,如何能在政府专业人员的手下瞒天过海,不能不令人怀疑。
企业觊觎中国名牌这一称号,无非是基于利益驱动,名牌即是效益,即是质量保证,对于市场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享受出口免检甚至地方政府奖励等直接的经济效益。而地方政府也需要更多的名牌加身,以彰显政绩,提升城市形象。为此,有地方政府对打造所谓区域名牌不遗余力,甚至直接给与重金奖励。在这一方面,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目标有了天然的一致性。因此,企业舍得下本钱,不惜重金上下打点,地方政府也会在暗中支持,同时一些有门路有背景的个人或机构就会从中充当掮客,形成“政府设租、中介搭桥、企业寻租”的“品牌评选产业”灰色链条。
因此,仅仅对建筑陶瓷企业进行处罚,不过是去掉了这条灰色产业链的一个环节,一旦恢复,旧的产业链就会马上恢复生产。
但是,如果从此取消了中国名牌的评选,同样是因噎废食之举。目前,在中国企业逐渐“走出去”的情况下,“中国名牌”的桂冠有助于企业被认同和被接受,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扶植意义。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重塑建筑陶瓷企业的形象,重塑品牌评选的公信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对所有牵扯到数字造假的部门一查到底,这不仅能显示净化品牌评选的决心,更是挽回政府形象的必要之举。当然,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数字造假现象,建筑陶瓷行业中国名牌的评选标准是否合理,同样值得怀疑,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取消建筑陶瓷中国名牌评选资格的是国家质检总局牵头成立的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其职责主要是经国家质检总局授权组织实施中国名牌产品的评价工作,对一个行业取消中国名牌称号应该是“名推委”所能做出的最严厉的处罚措施了。但是,目前数字造假中暴露出的问题,已经超出了“名推委”的管辖范围。对于一个“造假产业链”,同样需要政府相关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一行业内的造假事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治标代替不了治本,集体惩罚不能代替对腐败行为的清剿。如果这一行业丑闻仅仅以这种虎头蛇尾的方式收场,就会严重影响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影响更多行业数据的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