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化的道路经过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从销售到营销,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大家都给市场交了足够多的学费。我们没有必要为营销管理在中国的姗姗来迟而抱怨,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大都需要一个量变的积累。
如果要对现实的中国市场进行评价,可以这样说:中国市场多的是策划,少的是管理;多的是煽情,少的是理性;多的是潮流,少的是个性;多的是传统,少的是扬弃;多的是仿造,少的是整合。
随着中国市场的成熟,解决企业骤起暴跌短命现象的手段必然落在管理之上。要知道,中国市场在走过了产品阶段、广告阶段、公关阶段、品牌阶段等为主要代表的时期之后,伴随着市场成熟度的加速提高,已经不能满足于热热闹闹的市场场面。而且,随着一个个轰动性的策划活动的圆寂和一个又一个企业一夜成名也一夜坍塌的经历之后,面对极其不确定的未来虚空,不由得使人们开始对营销策划提出质疑,尽管“营销是企业的龙头”。在企业里,“营销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认识已是普遍性的共识,但是,仅靠营销行吗?从深层次来讲,对于愈来愈理性的经营者来说,市场的磨砺已使之不满足于市场投机行为和原始资本的形成,而是将成功保持下来,延续下去。蒙昧期初步成功的狂喜,过把瘾就死式的行为已让位于成功后的保持和迎取更大成功的沉思。实质上,这些变迁已逼近了企业生存的根本问题:如何实现企业续航能力的提升,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结果!
成长的奇迹:
当我们翻开记忆回顾中国企业成长进程的时候,总免不了会有一番惊叹。除了惊叹于它的成长速度之外,还有的就是一种悲哀。
首先,营销策划案例满天飞。
中国企业就像一个不经世事的娃娃,经不住市场媚眼的招徕与利润胴体的诱惑而失足于美丽的陷阱。其原因在于定力不足和管理水平的低下。形象些说,营销是攻城掠地,管理是建立市场根据地。
病因何在?
粗看起来,市场上速生速亡、骤起暴跌是一种生存的怪圈。简单对比一下长寿公司就不难发现中国企业脆弱的背后是什么,就是持续能力的脆弱。概括起来看,主要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不知自己命之所终:
这主要是指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客观上来看,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生价值的体现已不是单一的位置或权杖,而是复合的价值体系如何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性、原则的加强不是靠喊口号或进行一番教育,更非听之任之的被动行为来解决的。从这种意义上说,需要的是以党性、原则为灵魂的价值体系重构。由于企业不像企业,权利、责任、义务的位置错乱等等因素,特别是频繁的人事变更,政策的多变,政府管理行为的僵化、滞后,以至于官本位长期在企业里作祟,使得经营者本身没有安全感,把大量的精力用在了权力竞争上。于是短期行为便不可避免,甚至寅吃卯粮,用数字造就虚假繁荣骗取荣誉与提升等怪现象时有发生。
轰动思想与创造新闻:
前者是抱着过把瘾就死的心理,后者则是哗众取宠的行为,但两者都不是企业这个系统性、连续性极强的组织的组织行为。企业生产的是利润而非新闻,营造轰动效应的目的不是效应本身,而是效应上来之后的市场攻击与占有。如果说这种本末倒置是虚荣与浮躁的果实,那么智力的障碍、短缺与理性的丢弃则是企业丧失免疫功能的因子,拒绝智力、自以为是就是导致这种果子的癌瘤。
赌徒心理:
赌徒与投机分子是孪生兄弟。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最容易的事情是赌,最艰难的事情是理性的分析、冷静的思考、策略的运筹。于是撞大运式的强行起飞、硬攻强拉、孤注一掷等等行为便纷纷出笼。应该说这种撞大运的几率在社会经济比较原始时期或处于上升时期还是比较高一些的,但在社会经济处于一个比较成熟的环境之中,其成功的几率则是低的,且愈是成熟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