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的价值的讨论,一直都是理论界同企业界争论的焦点,但大家基本已经公认的就是企业有两方面的属性。一是企业的社会属性,也就是说企业要满足社会的需求;二是企业要获取必要的利润以维持生存。而争论的焦点也就是何者为先的问题,其实也就是这两方面的属性,何为企业过程价值何为最终价值。但无论那一个为先,企业的都必须要获取利润,也就是说要求取经济绩效。这就像军事上无论你是为保卫祖国而要打胜仗还是因为打了胜仗而保卫了祖国一样,首先你要打胜仗才可能谈其他的事情。
因此,如何才能打胜仗,如何才能取得经济绩效,就成为了企业所关注的问题。企业在作出任何一个决策,采取任何一个行动时,都必须将经济绩效摆在首位。只有它产生了经济效果时,它才有存在的价值。也许它可能产生一些很重大的非经济成果:企业成员的幸福,对一个群体的福利或文化的贡献等。但是,企业如果不能生产出经济效果来,那它就失败了;它如果不能以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供应消费者想要的货物或服务时,它就失败了;它如果不能提高资源利用能力,或至少是保持住用生产资源制造财富的能力,它就失败了。为了实现企业取得经济绩效的目标,企业就需要慎重的审视企业的管理、行销等各参数。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孙膑先生在其这部传世兵书中,将道列为兵者五事之首;老子也有一句很有名的“道可道,非常道”;中国更有“天道酬勤”,古时揭杆起义更是“替天行道”;中国有伦理道德,现在也有职业道德。此道?彼道?
“道”字。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一)“道”就是道,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犹如元人马致远在《秋思曲》中所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个“古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说文》意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而此兵法中的“道”应当就是第二种解释。既然是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由原文可以看出,孙膑先生认为顺民意是兵者的道。这点不难理解,回顾中国历史,那次改操换代不是由于当政的朝廷昏庸无道,而逼得人们要推翻他的压迫,正所谓替天行道顺应民意,无怪乎李世民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看看我党的群众路线。中国革命就是一场顺应民意的革命,也正因为如此中国革命才得以胜利,而帝国主义和反动派意图逆历史潮流而动就注定要灭亡。周恩来先生最早提出了群众路线的科学观念,1943年毛泽东先生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强调: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刘少奇先生在中共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详细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群众观点是共产党人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2003年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三个代表”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三个代表”思想的主体和目的。为什么顺应民意如此的重要?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论断,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因此“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因素”,“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
那么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呢?它的道又是什么?我认为这要分两个方面来谈。首先面对企业的外部环境,面对市场,“民者”应当是企业的消费者;而对于企业内部环境,“民者”应当是企业的内部职工。
首先来将企业的外部“民者”。企业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获取经济绩效,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也只有一条让消费者接受你的产品或服务。因为只有实现销售之一环节,企业的产品资本才能转化为货币资本,再通过货币资本的投资以获取生产资本从而实现资本的增值。由此可见,企业的经营活动实际是以销售为整个循环的开始的。因此,我们可以看见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中有JIT管理,零库存管理,客户关系管理,MPR,ERP等思想理论,分析这些理论可以发现都是把客户由企业系统的输出变量转变为系统输入变量,根据客户及市场的变化来调整企业的物料供应、生产计划和技术工艺等。也正是由于客户的角色转换,在营销观念中也从过去的生产观念逐步转换为推销观念,营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大市场营销观念等。企业的营销工作正在把中心从企业自身转换到客户身上。以上的这些转变正说明企业在顺应民意。社会在变,市场也在变,市场已经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常消费者不在去适应企业所提供的产品,而是企业产品必须要适应客户的需求。如果企业的产品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的话,那么他就必然要被市场法则所淘汰。在海尔流传这样一句话:“市场目标的确定不能以个人为标准,而应以客户的需求为标准”。在现代市场环境下,不要和你的客户讲,你能提供什么,而应当询问你的客户他需要什么。原因很简单:买单的是你的客户,他不会去适应你!
再来谈谈企业的内部“民者”。企业所有者同员工应当是怎样的一种关系?雇主与雇员关系?还是一种伙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确切的答案,那就暂且把员工看作是企业的第一层次客户,这也是现在正逐渐被接受的一种观点。如同企业需要满足外部客户一样,企业首先也应当要让内部客户满意。如果说员工的一些福利不能很好的得到满足,甚至员工的生存仍存在问题的话,那么员工怎么可能把全部的精神集中在制造满足客户的产品上呢?如果员工对企业有抵触情绪的话,那么很可能将在他的工作上进行报复。举个例子来讲,一件产品可能需要员工进行十次某个操作,那么他可能只操作九次,而这种行动是很难为管理者所发现的,但这件产品就可能会出现问题。问题出现后,客户不会知道这件产品是哪个人做的,他只知道是某企业生产的,由此而带来的诸如公共关系、客户服务、产品重做等问题,就将使企业受到损害。同样的道理,如果员工不能被满足,那么员工就不会有很高的工作热情,就不利于企业文化、团队等建设。
由此可见,企业首先要让员工感到满意,才能再通过员工的工作让客户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