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于黔南州平塘县的牙舟陶,相传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据平塘县志记载:辛亥革命前,牙舟陶就已经远销到东南亚国家。在近、现代史上,牙舟陶也曾经辉煌一时,甚至因为有了牙舟陶,让许多人知道了贵州、知道了黔南、知道了平塘。上世纪80年代后期,牙舟陶逐渐走向没落,目前,政府各级部门都在采取措施,力图让牙舟陶重振雄风,但是如何突出重围,仍然是个难题。
就在7月底记者到牙舟进行采访时,又获悉,已经有外地人正在抢注“牙舟”陶的商标,这引起平塘县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并开始就这一抢注事件与国家工商总局进行交涉。
600年历史成就牙舟陶
牙舟陶器产于黔南州平塘县牙舟镇。牙舟镇位于平塘县境中部,距离县城26公里。牙舟镇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资源丰富,是陶瓷制作的理想环境。
据平塘县志记载:“牙舟陶始于明洪武16年”,至今已有600年历史。当时,明朝为了扫荡元朝残余势力,大量屯军进驻贵州。后来屯军与当地人通婚,逐渐融入当地布依民族,牙舟的制陶技艺就是这个时期从汉族地区传入的。由于牙舟有着丰富的陶土资源和独特的制釉原料,加上布依族丰厚的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牙舟陶技艺。
到了清朝末期,牙舟陶已具相当规模,产品远销东南亚国家,民国时期进入鼎盛期,产品*人背马驮大量销往四川、云南、湖南、广西等地,并有传教士将牙舟陶带到欧洲。这时候,小小的牙舟镇,就有100多家制陶的小作坊。
解放后平塘县成立了“牙舟陶器生产合作社”,将制陶业全部集中于牙舟镇内,“大炼钢铁运动”时,有人砍倒了两人才能合抱的一棵大树,在大树根下发现了用于烧陶的古窑遗址,有大量的陶片出土,印证了牙舟陶技艺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记载。
1959年10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贵州向北京赠送牙舟陶礼品花瓶、茶碗等10件。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牙舟陶器多次作为贵州陶瓷工艺的代表作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展出。1974年到1984年这10年间,牙舟陶迎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1978年在北京“全国第二次工艺美术展览会”展出时,中央美术学院陶瓷系主任梅建鹰教授把牙舟陶誉为“全国工艺美展陶瓷展品中最有特色的展品”。牙舟陶以展出、订购等形式与美、英、法、加、澳、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交往。1983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国际旅游会上,经44个国家1000多名代表推荐,牙舟陶“鸡纹双耳罐”获得金质奖章。1984年,国家轻工业部把牙舟陶出口产品列为部生产品种之一。
牙舟陶以造型古朴敦厚著称,工艺精湛,很具观赏价值,牙舟陶器在中国陶瓷界独树一帜,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中国美术馆民间部已经先后收藏了100多件牙舟陶作品。
|
60岁老陶工苦撑牙舟陶艺
在牙舟陶走过了70年代和80年代中期的辉煌后,平塘县力图做大牙舟陶。1984年在县城组建“平塘县工艺美陶厂(牙舟陶瓷厂分厂)”,由于烧制时采用倒烟窑、推板窑,抛弃了传统工艺,实行半机械化生产,使得制作成本大幅增高,同时机械生产烧制技术不过关,被强制搬迁到县城的牙舟制陶艺人又不能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又思念家乡,不能安心工作,加上厂领导不懂技术等原因,致使新厂倒闭,而老厂又没有资金投入,生产工艺和规模都上不去,最后导致新厂和老厂全部倒闭直至今日。
如今,在距县城26公里的老厂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烟囱和布满灰尘的厂房,昔日的繁忙景象已经不复存在。
有关人士分析认为,牙舟陶走向没落的真正原因并不仅仅在于此,而是在于产品没有了市场。在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粗犷的陶制品逐渐被制作精细的瓷、玻璃、塑料、金属制品等代替,原来比较广阔的市场已经萎缩直至消亡。产品没有市场也就失去了平台。
记者与平塘县政府办黄副主任和牙舟镇镇长陈子微一道,走访了牙舟镇一些制陶人家。通过走访,记者了解到,目前在牙舟镇只有汪家街和冗平街的8户人家还在惨淡地从事陶器生产,并且都为零星的家庭小作坊,制作的陶器也只有盐辣罐、烟杆斗、茶罐、香炉等简单的生活用具,已经无法与牙舟陶在外享有的名气相适应。同时,在牙舟镇制陶艺人已经出现断层。据介绍:牙舟陶的珍贵之处在于全部是手工捏制,在于烧制时火候的掌握,因此产品质量也可以说是因人而异。由于牙舟陶产品市场的萎缩,牙舟当地年轻人已经不愿学制陶技术,全是几名60多岁的老陶工苦苦支撑,牙舟陶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
现在,仍然在制作陶器的几户人家,制作产品只是销往当地农村和小集镇,制陶也只是维持生计的手段而已,谈不上艺术。
牙舟陶特点
牙舟陶以黄、白、绿、紫、棕、褐色为基调色,以玻璃为基础釉,各色互相配合,形成多种光泽莹润的色调,在烧制中,表面釉层自然裂变,形成各种和谐的裂纹,有如蜡染、刺绣中的美丽图画,带有独特的民族地方特色。陶器无毒,盛放食物不易变味,且经久耐用。被列入贵州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牙舟陶如何突出重围
牙舟镇冗平街的青年张禄麒在广东打工已经有14年了。去年10月他返回家乡,投资8万元创办了“牙舟工艺美术陶瓷厂”,在牙舟开始第一家以“厂”的名誉进行陶瓷生产。7月26日,记者在采访他时,他说出了回家办厂的初衷,他父亲这一代,已经是第七代制陶人了,“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摸牙舟陶了,以前的老艺人也只有六七个了。如果再这样下去,牙舟陶就真的失传,牙舟陶就再也没有明天了”,张禄麒决定回家接过老父亲的手艺,把牙舟陶传下去。经过快一年的摸索,张禄麒的牙舟陶厂已经发展得相当不错了,他满脸笑意地说:“现在根本就不用我出去找市场,有人上门来收,只怕做不出来。贵阳、甘肃、香港的客商都有。”但同时,张禄麒说,光有自己一家办厂还是不行,他希望有更多的人来这里投资办厂,共同做大牙舟陶的品牌和规模,“我不怕竞争,竞争就会有市场,就会了质量”。
现在整个牙舟镇只有两个阶梯窑,一个是四户合资经营的五洞窑;另一个是五户合资经营的九洞窑,这两个窑的窑炉已经严重破损。在牙舟陶发展最好的时候,阶梯窑和龙窑就有近70个,陶器年产量达30万件。
正如张禄麒所言,一枝独秀不是春。牙舟镇镇长陈子微说,该镇在巩固的基础上做大牙舟陶,正在策划引进1300万的资金来做牙舟陶。目前,平塘县已经制定了关于牙舟陶的五年保护计划,把保护老艺人和培养牙舟陶艺后继人才都列入了计划之中,还计划在2009年和2010年建立牙舟陶传统工艺作坊、建立牙舟镇牙舟民族传统工艺生产一条街、建立牙舟陶瓷博物馆等。
然而,就在牙舟人为振兴牙舟陶寻找出路的时候,却传来了有外地商人正在抢先向国家工商总局申报“牙舟”陶的注册商标。一旦注册成功,这将意味着牙舟的陶器不能称为“牙舟”陶了,这一延续了600多年历史的牙舟陶面临着重新更名的危险。
7月26日,记者了解到,目前为了抢回“牙舟”陶的注册商标,平塘县政府、县工商局、平塘县牙舟陶瓷商会等部门已经与国家工商总局取得联系,就外地人抢先注册“牙舟”陶商标一事作交涉。平塘县政府也已经将牙舟陶向国家文化部申请,请求将牙舟陶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