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器口是重庆的一个古镇,在重庆只有一个白天的时间,我却游览了两回。
第一次是在上午临近吃午餐时跟着导游去的,时间很短,但古镇的繁华却使我一直割舍不下。下午是自由时间。午饭后,我们几个人又再次来到磁器口,这回时间充裕,可以让我们好好享受着古镇浓厚的文化气息。
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畔的古镇磁器口,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公元998年),因明朝建文帝朱允文避难曾隐修于镇上宝轮寺,故又名龙隐镇。清朝初年,因盛产和转运瓷器,而得名磁器口,作为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曾经“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繁盛一时,美誉为“小重庆”。磁器口距繁华的重庆主城区仅3公里,是不可多得、古色古香的传统文化历史街区,是人文荟萃、风景优美、独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地貌的旅游胜地,是交通便利、休闲娱乐、重温老重庆旧梦的好去处。
镇上建筑极具川东民居特色,石板路与沿街民居相依和谐,房屋结构多为竹木结构,穿斗夹壁或穿半木板墙。沿街铺面多为一进三间,长进深户型,铺面后房一般为四合院,为商贾大户居所。雕梁画栋,窗花户棂图案精美,做工精巧。“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一条平平仄仄的青石板路,弯弯曲曲地自然延伸,有如蛇形。千年来,一块块石板被爬坡上坎的路人磨得油光发亮,分辨不出纹理,却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古镇上,青瓦灰墙、木格花窗的建筑随处可见,大红的灯笼也挂满了石板路的两旁。灰白墙、枣红柱、翘角楼、麻布幌子、小青瓦……古香古色的格调似乎能重温明清时代老重庆的风貌。镇上的老人们则延续着旧有的习惯,喜欢坐在屋门口,摇着大蒲扇,摆开龙门阵,享受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
古镇是沙磁文化发源之地,抗战时聚集了郭沫若、徐悲鸿、丰子恺、傅抱石、巴金、冰心等文化名人。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先生曾在镇上就读。《红岩》小说华子良原型从古镇码头险脱魔爪。现在,华子良塑像和华子良陈列室已经成为古镇的两大景点,供中外游客参观瞻仰。
现今磁器口古镇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古建筑,沿街店铺有榨油、抽丝、制糖、捏面人、川戏等传统表演项目和各种传统小吃、茶馆等。在磁器口的茶馆里总会传出评书艺人的精彩段子,声声贯耳,满堂生辉。到磁器口泡茶馆也成了一种风尚,而茶馆里的评书人、惊堂木、盖碗茶、八仙桌,还有茶客凝神的表情,都成了磁器口流动的风景线。
沿着石板路一步一观望,视线全被路两旁密密麻麻的特色小店和风味小吃挡住了,风格迥异的店面、花招迭出的招牌、一路吆喝叫卖,真是“舟车蚁聚万商显身手”。任何人走在这条石板路上都会驻足下来,任何一家商铺都有可能激发购物的念头,因为这里的工艺品店不仅包容了重庆的特色产品,还装满了来自贵州、西藏、云南的民间工艺品。从以画人物写真、素描、速写钢笔画等为特色的“古镇画廊”到卖民间粗布衣、小挂件的“淑绣坊”,从经营彩陶、字画、古玩的“古绿轩”到以竹雕艺术品著称的“小李子竹雕”……
磁器口的小吃别有洞天,曾有一句诗吟道“忆三宝至今香盈肘”。诗中的“三宝”指的是椒盐花生、毛血旺和千张皮,这三种小吃被称为“古镇三宝”,在古镇人们的心中,吃的分量可见一斑。当然,古镇还有许多美食,豆瓣鱼、麻花鱼、毛凉粉、鸡杂……这些不仅仅是一道道精美爽口的小吃,更是一个个优美的传说。店铺最多的是“陈麻花”,最有趣的是有五家“陈麻花”连在一起,牌匾都差不多见,墙上也挂满了各种证书,但只有一家是顾客排了长队,想必这家才是正宗的吧。
逛了3个小时,有点累、也有点饿了,我们顺着一条小巷,走进一家挂着“磁器口小吃”牌子的小餐馆。5个人点了排骨火锅、爆炒肥肠、毛血旺、香辣鱼、青菜、米饭、5瓶啤酒,总共只花了100元,实在是便宜。而我们进餐时,店主人一家就在一旁唠着家常,完全不避讳我们这些外人,或许他们以为我们听不懂,或许他们认为生活就是这样,无需做作和掩饰。
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走进磁器口,耳目所及皆为特色与民俗,因商而兴的这座千年古镇如今成了重庆一景,每天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虽然为了旅游需要,磁器口增加了许多商业化的色彩,但在新潮的外表下,古镇的内涵仍伴着岁月流转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