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China ceramic
网兴旗下网站: 中华陶瓷网  中国瓷都德化网  德化陶瓷商城  网兴网络
网络兴瓷,陶瓷行业第一门户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搜索 文化 德化瓷
 首页 展会 人才 商城 图库 电子杂志 陶瓷技术 行业百科 营销管理 企业家俱乐部 论坛
频道首页  陶瓷历史  陶瓷文化  陶瓷收藏  名家名作  陶瓷名城  古瓷初识
陶瓷艺术  陶瓷院校  古瓷欣赏  陶瓷拍卖  陶瓷古窑  陶瓷常识 产区特色: 德化  景德镇  醴陵  潮州
信息内容
   
 您的位置: 首页>陶瓷文化>>陶瓷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陶瓷

发布:2007-9-5 10:03:43  来源: 中国陶瓷信息资源网 [字体: ]

  1、裴李岗、磁山文化的陶器

  裴李岗文化,1962年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发现而得名,据碳十四(C14 )测定,距今约8千年。裴李岗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有泥质和夹砂两种,均为手制,器壁厚薄不匀,烧成温度为900--960℃。器表多为素面,少数有划纹、篦点纹、指甲纹、乳钉纹等。器形简单,仅有碗、钵、罐、壶、鼎等几种。

  磁山文化,1976年发现于河北武安县磁山。据碳十四测定,距今亦约8千年。磁山文化的陶器绝大部分是夹砂红褐陶,其次为泥质红陶,也属于手制,烧成温度与裴李岗陶器相近。器表多为素面或略加磨光,纹饰有划纹、篦点、指甲纹、细绳纹、乳钉纹、席纹,等等。器形较多,有碗、钵、盘、壶、罐、豆、盂、四足鼎等。磁山还发现了一片红彩曲折纹陶片,这是我国迄今最早的彩陶。

  2、仰韶文化的陶器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主要分布于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南部和甘肃东部,而以关中、晋南、豫西一带为其中心地区,距今约7千年至5千年,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表历程。仰韶文化的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灰陶比较少,黑陶更罕见。有的遗址还发现过少量近似白陶者,质料可能是瓷土。(请注意,质料为瓷土而仍为陶器,这是以后我们区分陶与瓷时要详讲的问题。)仰韶文化的陶器在装饰上已比磁山、裴李岗文化陶器讲究,主要有磨光、拍印和彩绘等几种。纹饰以线纹和绳纹为主,篮纹、划纹、弦纹、附加堆纹等次之。

  仰韶文化的陶器是以彩陶为其特征的。彩是在陶器未烧以前画上去的,烧成后彩纹固定在陶器表面不易脱落。仰韶文化彩陶的烧成温度在900--1000℃之间。彩绘以黑色为主,亦兼用红色。有些地区如豫西一带,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的陶衣作为衬底,以使彩绘出来的花纹更为鲜明。(这一现象亦请读者注意。)仰韶文化彩陶的花纹主要是花卉图案和几何图案,也有少数动物图案。这些花纹多装饰在细泥红陶钵、碗、盆和罐的口部、腹部。彩绘原料赭红可能是赭石,黑色可能是一种含铁量很高的红土,白彩可能是一种配入熔剂的瓷土。彩绘工具可能是毛笔。

  仰韶文化的陶器造型美观适用器形丰富,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底座等,以小口尖底瓶最有特色。
由于延续时间长(两千多年),分布范围广,仰韶文化可细分为北首岭、半坡、庙底沟、西王村、后岗、大司空村、秦王寨等类型,各类型的陶器在某些器形和彩陶花纹上还表现出一些特点和一定差异,本书不一一详述了。

  3、 家窑文化的陶器

  马家窑文化,以1924年发现于甘肃省监洮县马家窑而得名,距今约5千年。马家窑文化的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彩陶特别发达,均为手制。器形有碗、钵、盆、罐、壶、瓮、豆、瓶、盂、杯、尊等,在造型上有自己显著的特点。夹砂陶的表面多饰以绳纹,少数饰有数道平行、折线、三角或交错的附加堆纹,泥质陶绝大部分都有彩绘,而且常在某些器物(如碗、豆、钵、盆)的里面也绘以花纹。红陶的烧成温度为760--1020℃,彩陶为800--1050℃。马家窑文化分布区域广,可以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四个类型的彩陶各具特色,在此不详述。

  4、齐家文化的陶器

  齐家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原宁定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是我国黄河上游地区上承马家窑文化,下至青铜时代早期的一种文化,时代距今四千年。齐家文化的陶器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烧成温度约为800--1100℃,陶器成型仍为手制。纹饰以篮纹和绳纹最为普遍,前者多施于泥质陶,后者多用于夹砂陶。另外还有划纹、弦纹、篦纹、锥刺纹、小圆圈纹,附加堆纹等。器形主要有杯、盘、碗、盆、罐、豆、鬲、甑等。

  5、龙山文化的陶器

  龙山文化,因1928年首次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发现而得名。后来在河南、陕西等地陆续发现了一些与其类似的文化遗存,但文化面貌有些不同。为了区别其他地域性特征,人们又将他们分别称为河南龙山文化(或后岗二期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或客省庄二期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或典型龙山文化)等。山东龙山文化与大汶口文化具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我们将在大汶口文化之后介绍。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是继承了仰韶文化的因素而发展起来的,年代距今4千年,可以分为早、晚两个发展阶段。
中原地区早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灰色为主,多为手制,口沿部分一般都经过慢轮修整,部分器物如罐类还采用器身、器底分别制成后再接合的"接底法"成型新工艺。灰陶的烧成温度约为840℃。早期龙山文化陶器的杯、敞口盆、折沿盆、敛口罐、尖底瓶等器形还保留、继承了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而双耳盆、三耳盆、深腹盆、筒形罐。这一时期陶器的纹饰以篮纹为主,有些陶器又在篮纹上面饰以数道甚至通身饰以若干道附加堆纹,主要原因用来加固器身。

  晚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灰陶器为主,红陶已占有一定比例,黑陶器数量有所增加。灰陶和红陶的烧成温度均达1000℃。仍以手制为主,但轮制技术革新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部分陶器已采用模制成型。主要器形有杯、盘、碗、盆、罐、鼎、甑、器盖、器座及新出现的鬲等。纹饰以绳纹、篮纹为最普遍,还见少量方格纹。

  6、 大汶口文化的陶器

  大汶口文化,因1959年发掘的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遗址 和宁阳县堡头村墓地(遗址和墓地隔大汶河相对,实际上是一个遗址的两个部分)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东和江苏北部。距今为6千至4千多年,大约经过了两千年发展。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以手制为主,晚期有慢轮修整和轮制陶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器为主,有灰 陶、黑陶器和少量白陶器,还有青灰、褐、黄,等等。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很重视器表的处理,绝大部分泥质陶都经过磨光,部分细砂陶也曾加以打磨纹饰陶器和红陶衣和彩绘外,还有划纹、弦纹、篮纹、镂孔圆圈纹、弧线三角纹以及附加堆坟等。大量镂 孔的出现是大汶口陶器的一个显著特点。镂孔形状有三角、圆形、文形、长条形、菱形等几种,主要见于豆和高柄杯上。大汶口文化的彩陶数量不多,但很多有自己的特色:彩色有红、黑、白三色,有的三种用于同一器物上。彩绘一般都在器物的外部。有一部分彩绘是陶器烧成后再绘声绘色上去的,所以彩色较易剥落。有的彩绘前先在陶器表面施工一层白色或红色陶衣。彩绘丰富且别具风格,有圆点纹、圆圈纹、窄条纹、三角纹、水波纹、菱形纹、漩涡纹、弧线纹、连弧纹、花瓣纹、八角星纹、平行折线纹、回旋勾连纹、带状网纹等。器形也多有特色, 主要有鼎、豆、尊、单耳杯、高柄杯、觚形杯(三足高柄杯)、高岭罐等。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陶的比例上升,红陶烧成温度达1000℃,白陶约为900℃。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以三足器、平底器、圈足器为多,这也是一个重要特征。

  7、 山东龙山文化的陶器

  山东龙山文化是继承大汶口文化的因素而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北部和辽东半岛等处,时代距今4 千多年。山东龙山文化的陶器在制法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普遍使用轮制技术。因而器型相当规整,器壁厚薄十分均匀,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山东龙山文化陶器以黑陶为主,灰陶不多,还有少量红陶、黄陶和白陶。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红陶950℃,白陶800--900℃。黑陶有细泥、泥质、夹砂三种。细泥乌黑发亮,学者们称为"蛋壳黑陶"。蛋壳黑陶是山东龙山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陶器,反映了当时高度发展的制陶业的水平。山东龙山文化报名 以素面或磨光的最多,纹饰 较少,主要有弦纹、划纹和镂孔等几种。器形较多,主要有:碗、盆、罐、瓮、豆、单耳杯、高柄杯、鼎、等。还有鬲。山东龙山文化鬼脸式鼎腿、圆环状鼎足最有特色,为其他文化所罕见。

  8、 大溪文化的陶器

  大溪文化,因1958年首次发现于四川巫山县大溪镇而得名,主要分布在三峡地区及湖北省的长江沿岸,时代为距今6千至4 千多年。大溪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级的灰陶和黑陶,及个别白陶。手制,少数口沿加慢轮修整。多为泥质陶、细泥陶,夹砂陶很少。陶器表面大多为素面或磨光,只有弦纹、划纹 、瓦纹、浅篮纹、篦纹、戳印纹、附加堆纹和镂孔等,还有少量彩陶和朱绘陶。戳印纹是大溪文化特有的纹饰,它用各种不同形状的小戳子印成,主要施于圈足盘、子母口碗和豆的圈足上。彩陶多为细泥陶,以黑色彩绘为主,也有一些中间夹红彩的。彩绘纹饰较为简单,主要有:弧线纹、宽带纹、绳索纹、平行线纹、横人字纹、菱形格子纹、变形漩涡纹等。大溪文化的陶器器形主要有:杯、盘、碗、盆、钵、罐 、瓮、豆、壶、瓶、釜、鼎 、簋、器盖、支座等,其中的筒形彩陶瓶、曲腹杯、圆锥足鼎形罐等具有代表性。圈足大量应用,也是大溪文化陶器的一个特点。

  9、 屈家岭文化的陶器

  屈家岭文化,以1954年首次在湖北京山县屈家岭发现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省江汉地区,时代约距今4千至5千年。屈家岭文化的陶器主要是泥质黑陶和泥质灰陶,红陶很少,手制为主。大部分陶器为素面,只有少量饰有弦纹、浅篮纹、刻划纹、附加堆纹、以及镂 孔等到,另有少部分彩陶和朱绘陶。彩陶和灰陶的烧成温度均达900℃上下。屈家岭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陶器是高圈足杯、三足盘、圈足碗、长颈圈足壶、折盘豆、盂形器、扁凿形足鼎及带盖和底部附有矮圈足的甑等。屈家岭文化的陶器中有一种彩陶胎壁非常薄,厚仅1毫米左右,有蛋壳彩陶之称,主要见于碗和杯。胎色橙黄,表面加灰、黑、红、橙红色等色陶衣,然后以黑彩或橙红彩绘。这是屈家岭文化最富特色的陶器,最能代表当时制陶技术水平。彩绘陶纺轮,也是屈家岭文化很有特征的陶器。

  10、 河姆渡文化的陶器

  河姆渡文化,因1973年首次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浙江宁绍平原及舟山群岛,时代约为距离今年内7千至5千多年。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以夹碳黑陶的烧成温度为800--930℃,灰陶为800--850℃。陶器的表面往往饰有比较繁密的绳纹和各种花样的刻划纹,也有一些堆塑成的动物纹和彩绘。器形以釜、罐最多,另有杯、盘、钵、盆、盂、灶、器盖、支座等。河姆渡文化的陶器烧成温度较低,胎质疏松、器壁较厚,造型不太规整。

  11、马家浜文化的陶器

  马家浜文化是1959年首次在浙江省嘉兴县马家浜发现 而得名的,有人认为它是继承了河姆渡文化因素而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在浙江北部、江苏南部的太湖地区。时代约在距今7千年至5千多年之间。马家浜文化的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并有部分泥质红陶、灰陶及少量的黑陶、黑衣陶。红陶的烧成温度在760--950℃之间,灰陶达810--1000℃。陶器成形基本采用手制。器表多素面或磨光,纹饰较少,主要原因有弦纹、绳纹、划纺、附加堆纹及镂孔等。器形主要有钵、盆、盘、罐、杯、瓶、觚、尊、壶、豆、鼎、勺、支座等。早期釜多鼎少,晚期鼎豆增多。马家浜文化最独特的是一种"腰沿釜"(即腹部有一道宽沿的圜底釜)。鼎足以扁平或铲形(凿形)颇富特征,有的鼎足呈近似鱼鳍形。

  12、 良渚文化的陶器

  良渚文化因1936年发掘了有代表性的浙江余杭县良渚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浙江北部、江苏南部的太湖区域,多数人认为它是继承了马家浜文化因素而发展起来的。距今约5千至4千年之间。良渚文化的陶器,以泥质黑陶最富特征,多属灰胎黑衣陶,烧成温度较低,胎质较松软。但有少数厚胎薄胎黑陶,烧成温度较高,壁厚1.3-2毫米,近似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灰陶烧成温度约为940℃。良渚文化的陶器成型工艺比较进步,普遍采用轮制,造型规整,三足器、圈足器较多,主要器形有杯、碗、盆、罐、盘、豆、壶、簋 、尊、釜、鼎、大口尖底器等。其中大圈足浅腹盘、竹节形细把豆、高领贯耳壶、柱足、宽把杯、断面呈丁字形足的鼎都是良渚文化有代表性的器物。罐形豆和鱼鳍形鼎足则与马家浜文化很相似。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陶瓷名城
·潮州——中国瓷都
·宜兴
·德化——中国瓷都·德化
·醴陵——三大古瓷都之一
·淄博
·唐山——北方瓷都
·景德镇——千年瓷都
·佛山——南国陶都
陶瓷名人
陶瓷文化
关于我们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法律声明  诚聘英才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访客留言
运营商:网兴网络科技 版权所有 (C) 2007-2008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Cceram.com
电子邮件:service#ctaoci.com 联系地址:福建德化陶瓷科技园科技大楼二楼 邮政编号:362500 闽ICP备05012475号
电话:0595-23555005 传真:0595-23593359 广告热线:13600777720 
客服QQ: 116225240 合作: 11622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