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访讲学
德化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在陶瓷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有人走出去,或传授技艺,或考察学习。民国24年(1935年),福建省派陈庆南赴江苏、江西、浙江、湖北考察陶瓷教育,藉此创办德化陶瓷学校。
20世纪80年代以后,应邀出访、考察、讲学以及接受培训的人逐渐增多。1986年7月,古陶瓷研究专家徐本章应邀赴香港大学参加“南中国(闽粤)及其邻邦之古陶瓷工业国际学术研究会”,并在会上作题为《试谈德化窑青花瓷的装饰艺术及其影响》的学术讲演,与到会的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泰围和香港、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
1992年10月,徐小章出席在泉州召开的“福建陶瓷与宗教文化国际学术座谈会”,就德化窑系在闽南一带的分布情况,与到会的瑞上、英围、美国、法国等陶瓷专家进行交流。
1995年10月,古陶瓷专家陈建中应邀在英国大英博物馆多功能厅,向来自世界各国的东方陶瓷学会会员,进行为期10天的讲学活动。内容分《德化窑》、《德化古外销瓷》两个专题,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赞赏。期间,参观了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阿尔波特博物馆、戴维基金会等的德化瓷收藏品。会后,讲学专题论文收入英国东方陶瓷学会论文集。
1998年4月,陈建中应邀到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参加“闽南陶瓷国际研讨会”,在会上作了“德化窑古陶瓷装饰艺术及款式的几个问题”的讲演,参观了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亚洲文明博物馆等的德化瓷藏品,并对德化瓷藏品进行鉴定。
在国内,自80年代以来,徐本章、陈建中、王冠英等参加陶瓷学术研讨会20多次,在会上发表、交流学术论文30多篇,受到与会者的赞誉。
二、来访考察
从唐末开始,就有国内外官员、知名人士来德化考察。宋代,日本人加藤四郎受天皇派遣,先后2次来德化考察、学艺。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旅行游记中记载:“刺桐城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洲(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有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省委书记叶飞、谭启龙,全国侨联副主席尤扬祖等来德化考察,参观了德化瓷厂。
70年代,来德化参观、考察的人日渐增多,有福州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以及专家学者、大专院校师生和文化界人士等。1974年11月5日,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也到德化考察古窑址,并参观了德化瓷厂、红旗瓷厂和隆泰瓷厂,撰写了《德化建白瓷》一文,发表于1985年出版的《瓷国游历记》一书中。
1980~2001年,国内有北京、上海、广东、江西、重庆、辽宁等25个省、市,80多个团体和个人、820多人次来德化参观、考察,其中有中央及各省、市领导人、大专院校师生、企业和学术文化界人士等。日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瑞士、丹麦、俄罗斯、加拿大、古巴、澳大利亚、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韩国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67个团体和个人、570多人次来德化考察,其中有政府官员、驻华使节、专家学者、企业和文化界名人。期间,重点参观考察了屈斗宫古窑址、陶瓷博物馆、陶瓷展览城,佳美、冠福、创意等大型陶瓷企业。
三、学术活动
德化陶瓷界学术活动十分活跃,参加活动的有国家、省有关部门领导,及科研机构专家、大专院校师生、德化陶瓷界人士,着重进行古陶瓷、古外销瓷的研究,同时还涉及陶瓷资源、生产、管理、销售、人才培训等方面。
1976年5月,在德化召开屈斗宫学术座谈会,参加的有国家、省、地、县文管部门专家和厦门大学考古专业师生。会上,与会者就屈斗官古窑址的发掘、保护及其价值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其成果被收入相关论文集。
1980年7月,县科委、文化局和厦大历史系、人类博物馆联合发起召开“德化窑发展史”全国性学术讨论会。来自北京、上海、南京、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32个单位,60多位专家、学者,提供学术论文和资料31篇,在会上进行交流。其中《德化瓷器史话》、《德化窑》和《德化瓷器史料汇编》三部专著,引起与会人员的好评,认为是有史以来对德化窑和德化瓷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和研究。会议期间,成立中国古外销瓷研究会,选举叶文程为秘书长,徐本章为副秘书长,王冠英等为理事。
1983年11月,全国陶瓷原料学术委员会在德化召开学术交流会,《德化瓷土类型及特征》一文参加交流。
为适应陶瓷学术研究的需要,陶瓷界先后成立一批学术组织。1979年10月25日,成立了德化县陶瓷学会。1980年12月,成立德化县工艺美术学会。1989年6月3日成立德化县陶瓷研究会。1994年9月,德化县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成立,有会员单位238家(企业)。1994年12月,县文联组织召开德化县陶瓷文化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德化县陶瓷文化研究会。1998年11月,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制定研究会章程,决定在《德化报》开辟陶瓷文化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