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影响消费心理的原因
著名心理学家冯特认为所有的情绪都可以由三维量来加以界定即:愉快——不愉快(或厌恶)——;兴奋——抑制(抑郁);紧张——放松。当代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发明,在人和高级动物的中枢系统内,存在着与这三个维量有密切关系的物质结构:在大脑边缘结构(隔区、下丘脑、内侧前脑束等处)内有愉快中枢和奖赏系统;相邻处有厌恶神经中枢和惩罚系统;在脑干网状结构中存在着上行激活系统和上行抑郁系统来控制大脑的兴奋和抑制。由大脑皮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和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两个系统来控制紧张的程度(应急和应激系统)。
音乐所包含的音响强度、节奏快慢、旋律和调性能与人们在生活中建立愉快、兴奋、紧张或放松等情绪性条件反应。例如战士听到紧张集合的号声或冲锋号声时,其情绪紧张性的变化与未受过军事训练的人是不同的。
现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证实,音乐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大脑边缘系统即“情绪脑”,并可以随着乐曲的节奏,旋律,速度,调性等不同,而表现为镇静,兴奋等不同的情绪反应。音乐调节人的情绪有物理和心理两方面的作用。从物理作用来说,音乐是一种有规律的声波振动,能协调人体各器官的节奏,激发体内的能力。人的躯体内无处不在进行着振动,脑有电波,胃肠有蠕动,心脏有搏动,紧张和松弛,收缩和伸展,这些振动都有一定的节律,就像人的生物钟一样是有规律的,有节奏的。当音乐的节奏,旋律和自己体内所感受到的节奏相吻合时,就会产生快感和愉悦。
音乐和消费者构建共鸣模型
“共鸣模型”(Resonance Model )是由美国广告理论专家 T. Schwartz 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即成功的品牌广告一定是与目标受众(消费者)产生了共鸣,广告让消费者(受众)唤起并激发其内心深处的回忆,产生难以忘怀的体验经历和感受,同时广告也赋予品牌特定内涵和象征意义并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移情联想。
音乐营销恰恰能做到这一点,因为音乐的影响是潜意识的,难以阻挡和消除,而且能激起情感的联想,能和情感记忆会产生共鸣。如果消费者主观上没有产生想看某种产品的欲望, 那他就一定看不到。但他们还是会不自觉地听到。通常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鼓膜正在接受音乐的刺激和轰炸,这是因为人们对于听觉表现的接受从本质上来讲是潜意识的,声音信息经过情感而非理性层面的加工。声音特别是音乐,是强有力的记忆驱动器,它能够有效地提高大脑回忆的能力。
除了引起一种情感反应,音乐也能简单地创造熟悉。无论是Windows灵妙的开机声,或是Nokia频频响起的铃声,它们都是与一种特定的功能或行为相关的。不管怎样的期望影响,音乐的最终目的就是为消费者提供新维度,设定一种特定的音调或是氛围,能够帮助人们联想到特定产品或服务。
音乐能引起受众共鸣的东西:一个是音乐本身,另一个就是演唱或演奏音乐的明星。当听到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使一代人唏嘘不已,当听到老狼的《同桌的你》让90年代人感怀逝去的青春,当听到《发如雪》和《东风破》会让80后对周杰伦无限的崇拜。
音乐是一个无处不在的介质,可以包容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和潮流。音乐是与人们最有效的沟通方式之一,让我们用音乐的力量唤起消费者购买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