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古今通宝(上海)名家名瓷交流研讨会暨中国陶瓷知识传授会
本次由古今通宝上海主办的名家名瓷研讨交流会,也是基于社会责任的理念,目的为沪上的古玩艺术藏家、爱好者传授古玩瓷器的知识,普及、推广中国传统瓷器的文化,也为上海的文化产业和公益事业发展贡献应用的力量。
2007年9月8号下午, 2007古今通宝(上海)名家名瓷交流研讨会暨中国陶瓷知识传授会在古今通宝(上海)第二展览交易中心三楼拍卖厅隆重上演。
到会瓷器专家 有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从事研究古陶瓷方向的朱伯谦先生, 中国陶瓷考古专家叶文程先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从事研究汝窑瓷器方向的赵青云先生,首都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马希贵先生,景德镇古陶所所长、江西陶瓷研究专家余家栋先生,保定博物馆馆长、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喜庚先生。
*建窑、德化窑的风采
叶老先生从建窑由来讲起,建窑遗址位于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是宋代福建烧造黑釉茶盏的著名窑场。建窑黑釉瓷盖一度曾是贡品,受到宫廷青睐。特别是曜变釉为建窑烧制的名贵品种,其特点是在凝厚的黑釉层面出现大小不一、分布不匀的油滴状结晶斑点,斑点边缘呈现以蓝色为主的五光十色的光晕,随着观察方向的改变,光晕所产生的变化仿佛夜幕之星光芒闪烁。曜变釉烧制成功的产品为数极少,仅有的几件于早年流散到日本,日本学者称之为“曜变天目”,现被视为“国宝”珍藏,实为珍贵。
德化窑在今福建德化县,故名。创烧于宋代,宋元时期烧青白瓷,明代盛烧白瓷,清代又有进一步发展,除烧白瓷外,还烧青花和彩绘瓷器。单单大英博物馆就收藏上千件。
*纵有家财万贯 不如钧瓷一片
赵青云先生从钧窑汝窑方向谈起。宋代为中国瓷器的高峰期,而宋代五大名窑中三大名窑就在河南。钧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诸窑并驾齐驱。钧瓷造型端庄,窑变美妙,色彩艳丽,五彩缤纷,又为诸窑之冠。
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并且发现了36万蛊方米的窑址,并划分了四个区域。钧瓷的烧制是一种复杂的高难技术,还原程度很难控制;加上过去由于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钧瓷,自古就有 “ 黄金有价钧无价 ” 的尊贵名声。其一直被宫廷所垄断,禁止民间收藏。
汝瓷源于隋唐,盛名于宋,雄居"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窑之首,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瓷造型古朴大方,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誉。
*昔日“堂前燕”
朱伯谦老先生已是八十岁高龄,今天给我们做的课题是关南宋官窑方向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官窑,包括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南宋官窑是宋是南迁以后在杭州设立的新窑。生产宫廷专用御品,故称"南宋官窑"。南宋官窑产品以洗、碗为多,一般无纹饰,多有开片,但与汝、哥纹片不同。此外还有坯薄釉厚的制品。工艺精细,完美的造型和“雨过天青”的釉色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独具“国瓷”魅力的元青花
景德镇是中国瓷都,特别是现在艺术品收藏渐近白热化,“盛世收藏”,可是如何从鉴定的角度去分析它,鉴定它,帮各界藏友们擦亮眼睛去分辨元青花,余家栋老师从几个方面向各位收藏爱好者做出了讲解。
从造型上看,元青花一般皆胎体厚重。器底无釉。碗、盘之类底足中心有乳丁状突起,釉有青白釉、枢府釉及典型的青花瓷釉。青花色泽有浓翠及灰淡两种,均有铁斑。底座一般没有釉,并且从绘画功力、釉料等方面来研究判断。
余家栋先生最后告诫各位收藏爱好者,要多看这方面的书籍,多请教业内人士进行鉴定,并且要学会运用现代高科技技术进行检验。
*与之分享收藏的心得
就如何搞好收藏,尽量减少关于收藏经济上的缺失,马老师讲那就离不开课本。要老老实实,要踏踏实实的下功夫。多看多读多学书本上的知识,但也不能尽信于书,在实践中,在藏品交流买卖中不断地提高能力,让两者好好的结合起来。并且要学会懂得对新出土的器物、文饰、工艺要特别注意。哪个时代出现什么器物,这对鉴定很重要。多动手,多上手,对一些藏品,只有不断地亲手去触摸,才能找到质感。特别是要多到博物馆、展览馆里去参观,进行比较,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藏品的特性。
*素裹的定窑风采
定窑始于唐朝晚期,终烧于元。定窑在宋代主要烧制白瓷,也兼烧绿釉、黑釉、褐釉。
首创覆烧法。定窑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取胜,工整素雅的印花定器,一向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并一度被皇家所采用。
定窑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器。白釉装饰有刻花、划 花与印花三种。
定窑产品的第二个特点即有刻、划、印的花纹,这是与唐代邢窑的白瓷明显不同的地方。唐代邢窑白瓷多是素瓷,没有花饰。
本是民窑却能挤身于五大名窑之列,可见其魅力不凡。王喜庚老师现场还带过来些定窑藏品的图片,让收藏爱好者进行观摩。
瓷器名家与台下收藏爱好者相互探讨研究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