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工作人员正将6件被誉为"彩瓷皇后"的珐琅彩瓷器仿制品进行布展。其中,"珐琅彩花石锦鸡图双耳瓶"仿品(左一),其母本是乾隆皇帝亲自参与设计的,国家博物馆去年从香港以1.22亿元拍卖价取得。
中国国家博物馆从30万件国宝级文物中精心挑选、历经8年艰辛探索打造出来的20件高仿品,9月12日在宁夏博物馆揭开神秘面纱。此次展出的20件代表文物包括珐琅彩、斗彩、青花等多个品种,展览时间将持续到9月 23日。
高仿瓷器落"双款"
此次展出的仿制国宝级文物均为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代表作品,其中珐琅彩、五彩、斗彩、粉彩、青花等都是从30万件瓷器中精选出来,共仿制了20个品种,每个品种仿制50件。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20款"国宝"级文物高仿品与民间仿制品最大的区别在于,这些高仿瓷器的底部均为"双款",既有瓷器的原款又有中国国家博物馆字样款;同时还附有纪年和绝版编号,国家为每件高仿瓷器颁发监制证书。
皇宫中的精品珐琅彩瓷器
被称为"彩瓷皇后"的珐琅彩瓷器,作为中国古代制瓷史上顶峰期的作品,代表了中国陶瓷的最高水平。在清宫内被称为"瓷胎画珐琅",地位尊崇,制瓷工艺异常复杂,通常在景德镇御厂烧成白瓷,然后送抵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绘彩后烧制成品。珐琅彩瓷器只限于宫廷之中供皇室使用,属于清朝皇室独览、"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
珐琅彩瓷器创制于康熙年间,且是在康熙皇帝直接创意下烧制,这在中国制瓷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然而珐琅彩瓷的制作技艺在乾隆末年就已失传,存世时间相当短暂。究其原因,烧制珐琅器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此外,皇室为了显示自己的高贵,独占珐琅瓷器的烧制和使用权,使民间艺人们根本学不到烧制的技艺,连看都看不到珐琅瓷器的成品,以致这种技艺无人继承。乾隆以后,皇家已经不能烧制这种瓷器,其烧制技术迅速失传了。珐琅器传世作品数量稀少,更显示其弥足珍贵。
复杂的研制过程
据全程监制珐琅彩瓷烧制的国家博物馆专家透露,8年前,国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携带资料前往景德镇,邀请制瓷大师熊建军一同研究恢复珐琅彩瓷工艺。然而,失传200多年的工艺恢复谈何容易。
珐琅彩瓷制作,最难的就是彩料配比,与其他瓷器烧制方法不同的是,珐琅彩的彩绘颜料中含有硼和砷。砷是一种有毒物质。有一次,在高温炉中煅烧珐琅彩时,温度达到数百摄氏度之后,毒烟挥发出来,即使戴着口罩,几位专家还是被熏出鼻血来。
前后经过数百次的试验,直到去年,专家们才把珐琅彩瓷的全部工艺研究清楚。至此,200年后我们终于又可以按照当年的工序制作珐琅彩瓷了。
此次珐琅彩瓷的高仿整个生产过程完全采用清代的工艺和原料,包括采石、碎石、淘泥、洗泥、踩泥、揉泥、拉坯、修坯、吹釉、画坯、写款等几十道工序,无一例外都是按照古人传统的手工方法制作,最终以柴窑烧制而成,以求仿品的形和神都达到原物古瓷的风貌。而从制胎到烧制完成,每件珐琅彩瓷器最少需要3个月时间才能完成。
记者在现场看到,每件展品旁都有一个标价,20件国宝高仿品中最低9800元,最高36800元。
高仿品同样具有收藏价值
本次来宁展出的国宝级文物高仿品除珐琅彩外,还有五彩、斗彩、粉彩、青花等,其原作均为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代表作品。
国博相关专家介绍,这些国博高仿品与民间仿制品有很大区别,不仅国博和景德镇的专家携手破译了200多年来的失传工艺,而且这些新作原品很少露面,代表中国制瓷工艺的最高成就,艺术价值无与伦比。何况这批高仿品每种只有50件,采用绝版收藏,其底部均为双款,既有瓷器的原款又有国博的落款和绝版编号,并附有国博的监制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