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独处,很寂寞了写日子的老尼姑很想知道眼前这个女子对今世和来世的企望是什么:“女施主,你在小庵是暂住还是久留呢?”
女人说:“久留,请师傅收我为徒吧。
老尼又问:“你进佛门求高官厚禄?”
女人摇头。
老尼再问:“求荣华富贵?”
女人还是摇头。
“那么求来世姻缘?”老尼的话音未落。女人伤心的饿泪水从她的眼里流了出来。
山上有竹,竹是紫竹。山下有庵,庵是尼姑庵。庵里有两个尼姑,一个老尼,一个新来的年轻的尼姑,她们每天在作课、诵经、求来世、、、、、
尘世之间,道不尽的人性苦涩 --- 精品赏析《尼姑庵》
初看题目,“尼姑庵”-----似乎感觉是从遥远的深谷传来的一种悠长的寂寥,宛如一杯苦丁茶般,淡中带有莫名的清苦。“尼姑庵”三个简简单单的字便可以勾勒出一副清清静静的图画。读者也可以从中知道故事所发生的环境,那是一个清心寡欲;没有丝毫的俗气的沾污过的,一尘不染的地方……我们还可以联想到那么一个孤单的地方、坐落着那么孤单的一座庵庙,里面住着几个孤单的尼姑,过着孤单的生活:作课、诵经……
文章没有吟风弄月,而是直入主题,展开情节。“山上有竹,竹是紫竹。山下有庵,庵是尼姑庵”单刀直入,点明故事的环境。虽然仅是简单的几笔,看似闲笔,但作者却把整个故事的环境刻画出来了。而且,这几笔实则也蕴涵着很深的意韵。首先,“山上有竹,说明那时一个很幽雅且有灵气的地方,紫竹更增添了一种浪漫的色彩,为下文作下伏笔,等待着人物的出现。
接着,作者也是用粗粗的几笔描绘出了两副生活图景:画面一,在一个尼姑庵里,一个老尼和一个小尼姑师徒两人每天作课、诵经……过着简简单单的的清苦的日子。画面二:庵前一条河边一所茅屋里住着对年轻的夫妇,春播秋种……过着幸福美好的日子。两种不同的生活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一个是“人间圣地般不识人间烟火”的世界。另一个却是普普通通的凡夫俗子的生活。精心的设计,人物的生活便开始了。
“红尘滚滚,难免杂念丛生;暮鼓晨钟,亦有愁肠白结”简单枯燥的生活使烟尘缘未了的。小尼姑按捺不住心的寂寞。当她看到年轻的夫妇快乐嬉戏时,她的心开始荡漾。她的心也开始有了渴望,很向往哪个凡人的世界。终于,最后走出了庵斋。故事中与农夫积聚简短的对话:“小师傅每天在庵里做什么?”“求美满姻缘?”“求高官厚禄?”“那么,求荣华富贵?”。这几句问话使得小尼姑走向俗间,品尝人间烟火。
小尼姑走出庵门后,由于没有地方居住,便暂时寄居于农夫家。这是故事的导火线。直至于后来小尼姑还俗后,长得象“出水芙蓉”般美丽动人,便把故事推向高潮。“小尼姑是还了俗的女人,还了俗的女人就有了俗人的性情,有了俗人性情的女人就容易创造出俗人的故事”。最后,农夫的背叛,使得农妇选择了小尼姑原来的路----“尼姑庵”。
从整个布局某篇来说,《尼姑庵》的情节安排有一种“复沓”;二个人,小尼姑与村妇前后采用不同的方法去选择同一种生活。这使得人物和情节富有戏剧性。
文章整体上看内容是很简单的,而且,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没有大泼笔墨,但正是由于那种轻描淡写,成就了一种简单,让平平的阅读成了细细的生活的咂。
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个沉重的主题。小尼姑与村妇的选择,也反映了普遍的一种人性:在现实生活与理想境界间左右为难。这也折射出现代人的一种悲哀,自己拥有的都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