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数月,建陶行业的“中国名牌”先是失去,紧接着又恢复,其中原因,耐人寻味。只是与其去探究其中的前因后果,不如坐下来仔细想想接下来陶瓷行业该怎么办,怎样才能把“名牌事件”对行业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怎样才能使行业走上更为健康发展的轨道。
首先,在此次“名牌事件”中暴露出问题的企业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即使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应该加以检讨。弄虚作假、违规操作的行为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遏制,损害的将是一个行业的发展环境和行业形象,每个企业都不可能置身事外,虽然做假的原因错综复杂,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企业,但是企业作为市场和行业的主体,必须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于行业发展的影响,及时调整和修正,这既是对自身负责,更是对行业负责。只有行业的发展环境更为公平了,企业才有可能有更好的发展机遇。
第二,企业和协会是否应该在“中国名牌”评选标准上向名推委传递更多自己的声音,使评选机制和评选标准更务实,更合理?虽然其他行业的“中国名牌”评选也有不少非议,但是建陶行业的“中国名牌”评选既然已经暴露出明显问题,何不以此次失而复得的“名牌事件”为契机,促进评选机制和评选标准的改革?虽然很多问题不可能一步到位的解决,但是至少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改善,这也不失为一种进步。在此,我们也衷心希望名推委和相关部门能够尽快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退出更为合理、更为科学的评选制度,我们也希望这种制度能够发掘真正具有实力的企业和产品,提升企业竞争力,从而更好的促进行业发展和进步。
第三,一些相关的政府部门应该为建陶企业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尽量避免“拔苗助长”,如果的确存在这样的行为的话。因为评上“中国名牌”,对于相关部门和官员来说,既是政绩,也是“面子工程”。行政机构应该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提供优质快捷的公共服务,而不应对企业的一些内部事务多加干预。是不是名牌,够不够标准,企业的竞争实力究竟如何,这些最终还是要由市场说话,在这点上,“看不见的手”远比“看得见的手”更为有力,也更能服众。
第四,具备实力的企业能够评上“中国名牌”,这当然值得肯定,但是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也不一定非要挤进“中国名牌”,名牌不等于品牌。品牌的建设和形成不是说多评几个“名牌”就可以一蹴而就的。企业要做“百年老店”,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扎扎实实苦练内功,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一步一个脚印。这次的“名牌事件”扯到了某些企业的痛处,对于企业和行业来说也不全是坏事,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总是遮遮掩掩,既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对于企业自身来说也是一种负担。
名牌是扎扎实实做出来的,而不是通过某些人之间的“共谋”就可以冠冕堂皇的实现。建陶企业以民营企业居多,很多民营企业最初的雏形来源于家庭工厂或者手工作坊,之所以发展成为规模庞大的工厂,无外乎是源于民营企业家对于财富的追逐与梦想,君子爱财,这无可厚非,但是要取之有道,既然可以为了获取更多财富而借助规模化企业这个载体,有错就改,规范经营,扎扎实实进一步做大做强,又有何不可?
也许现阶段,要求一些企业规范经营只是痴人说梦,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越来越规范,有些问题是这些企业迟早要面对的。与其一味逃避,不如早日正视现实,寻求长远发展之道。
外人再怎么评头论脚,终究只是旁观者,选择什么样的发展策略,怎么实施自己的发展计划,终究还是要靠建陶企业自己。我们期待建陶行业在经历了这次“名牌事件”后能冷静下来认真思考,理性决策,也期待建陶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