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财务软件和低端管理软件的盛行,大部分国内中小企业已经完成了局部信息化,并正在向全面的企业信息化迈进。它们的觉醒,反过来也推动了国内中低端ERP市场的发展。但是在高端ERP市场,以及那些组织规模数倍甚至数十倍于中小企业的大型集团企业,却似乎仍是一片迷雾笼罩的处女地。
实际上,集团企业作为国内ERP的先行者,正是它们为国内ERP最初的应用交纳了第一笔昂贵的学费。它们的失败除了存在意识误区、不适应管理变革与文化冲突等障碍以外,对高端ERP的认识不清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集团企业面临着怎样的管理与发展之痛,人们对于高端ERP又存在着怎样的认识与理解之惑,是一个亟待求解的产业课题。
远虑近忧夹攻国内集团企业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企业经营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事实也正是如此。由于国际贸易规则的统一和区域壁垒的打破,中国企业即便不积极向外拓展国际市场,甚至退守到国内市场上,面临的同样还是全球化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全球性企业正在通过新的平台,涌进国门,到国内企业的身边来抢夺订单。
也许一些国内企业还沉浸在生产成本低的优越性中不能自拔,还在因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数据而沾沾自喜。然而,当我们走出国门跟国际企业比较的时候,发现仅仅在成本降低这个环节上,在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管理手段的应用上,离国际企业还是有很大的差距。TCL外包飞利浦消费电子生产时,飞利浦要求TCL每年都必须按一定比例下调生产成本,这让TCL痛苦异常。每当成本降无可降的时候,飞利浦都会派人过来帮助TCL进行一些管理体系的变革,之后成本就真的可以降下来。这表明在管理上,国内集团企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也潜藏着很多深层次的结构性的问题。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都在飞速的上涨。例如2005年,亚洲铁矿石一次性涨价71.5%,今年5月份,以宝钢为首的中国钢铁企业再度被迫接受了铁矿石继续涨价19%的结果。钢企成本翻番带来了一系列不良的连锁反应:钢铁企业亏损,以钢铁产品为原材料的下游厂家利润降低,甚至股市也随之下滑。我们的企业竞争力由此可见一斑。从宏观来看,企业的生死存亡关乎国计民生,而企业现状却令人堪忧。
研究数据表明,中国制造业产品附加值为26.23%,与此同时能耗却高出国际发达水平20%到30%。依靠低人力成本、低技术水平、高劳动时间、高劳动强度这“两高两低”来赢得竞争优势的中国制造正在面临新的挑战。
欧盟已经构筑起了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输入的绿色环保指令,其它国际市场也对中国企业的进入设置了层层壁垒,中国制造业不仅对内有管理的忧患,而且在外也有市场的顾虑。未来生存发展必须迈过一道道绕不开的沟沟坎坎。
对此,国家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远虑近忧、前追后堵的国内企业,唯有充分利用信息工具改进管理,才能够摆脱进无所依,退无所据的危险境地。十年前那句老话前半句说得很对,不上ERP的的确确意味着等死。上ERP是不是找死,却有待商榷。众所周知,近两年中小企业的ERP实施成功率直线上升。集团企业因为拥有多个工厂和公司,涉及到远程外点管理,必须选择功能更强大的高端ERP。
可数据仍然让我们如芒在背。据统计:占我国企业总数99.6%的4000万户中小企业,其中74%的企业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1%,ERP在大中型企业的实施率仅有0.7%,而在这0.7%已实施ERP的企业中,其成功率不足20%。然而,欧美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实现了ERP的成功普及,普及成功率达85%。
国内高端ERP市场近乎真空?
一方面是国内企业面临的竞争形势日益严峻,管理创新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当它们希望迅速实施信息化系统时,国内ERP厂商的高端产品与服务能力却不容乐观。在近日神州数码管理系统有限公司(DCMS)于苏州吴江召开的高端ERP易拓全国巡展首站发布会上,总经理李绍远的一句话语惊四座。“在易拓推出之前,高端ERP市场上除了SAP等国际厂商以外,几乎没有一家本土厂商有能力提供适合集团企业的大型ERP系统,国内高端ERP市场近乎真空!”
不排除李总此言有刻意推崇自家产品之嫌,但仔细听听专家们不约而同、溯本求源的一番分析,却让人不得不深思。
ERP开发和其他软件产品最大的不同在于:必须与管理模式、管理经验充分融合,同时要注重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导致的管理理念的不同。因此,并不是花多少钱,动用多少研发人员,开发耗时几年做出来的ERP产品就是好的。也不是国外某某知名公司成功应用过,国内企业就一定可以成功照套照搬的。ERP必须要经过客户和时间的双重检验,并且和客户一起成长完善,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国外产品的水土不服,本土产品的历史与客户积累的欠缺,都是导致高端ERP市场趋于真空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