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许多北京白领一样,这是赖梅最喜欢的诗句。
“每次想到这句话,我就想流泪。”赖梅说,这是她的梦想,有一栋只属于自己,有花园,有阁楼的房子;房子里一定要有艺术品,有钢琴;阳光明媚的下午,她可以在园子里读书,或者请私人钢琴教师;每年最冷的时候,可以飞到南半球享受阳光。
但赖梅的财富,离梦想还有多远呢?
“北漂”8年收入涨了30倍
“2000年,北京的四环路刚建好,我也刚从大学法律专业毕业。”赖梅说,她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助理。
实习期间月工资800元,赖梅觉得收入偏低,更让她不满的是,虽然职位是“律师助理”,但每天经手的活,无非是复印、装订卷宗,最有“技术含量”的也不过是会议记录。20多天后,她辞职了。
接下来,她投身媒体,当上杂志社编辑,月收入刚开始2000元,不到半年就涨到了4000元。 4000元的月收入能在北京做什么?赖梅每个月的打车费加起来近2000元;她的房子月供在800元左右;剩下的就是生活费,以及必不可少的购物、置装开销。一直做到2003年初,赖梅,一位“漂”在北京的外地女孩,存款也没有超过2万元。
2003年非典时期,赖梅与杂志社基本处于“半脱离”状态,没有收入,开销完全依赖之前的1万多元存款。
“不过我在失业状态下做了两件事,考了驾照,考了律师证。”赖梅说。
终于在年底,她寻找到新的去处--一家当时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互联网公司,月收入4500元。但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工资之外,每年赖梅还能拿到股票期权。公司没有辜负她对梦想的寄托,一两年后,公司登陆纳斯达克,随后股价一路飙升,赖梅也从一名普通员工上升到中级管理层。2006年,她的第一笔期权正式到期,算上工资和其他奖金,她现在的年收入已经达到30万元,比8年前足足涨了30多倍。
理财随意错过“奥运机会”
赖梅知道,要实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梦想,单靠努力工作还不够,可是,她随意的生活态度,让她在过去8年屡失理财良机。在过去的一年,在北京这个炒房、炒股司空见惯的城市,她的理财收益甚至没有跑过CPI。
2000年,赖梅刚走出校门,决定在北京长期定居后,父母就出钱为她在北京南二环买了一套商品房,单价4700元/平方米,面积大约60平方米,这套房,赖梅月供800元。
到了2005年,她的收入不断上升,还清了房贷,告别了“房奴”生涯。可是,从这一年下半年开始,北京迎来了一轮前所未有的资产价格上涨,在这波因奥运而起,流动性过剩推波助澜的行情中,北京人经历了一次财富的重新分配。遗憾的是,赖梅并未把握住“奥运行情”。
“我就是不想贷款,有钱就花,当时也没想过再买房。”赖梅说,她对生活的要求比较高,平时上下班不愿挤地铁,这样交通费成本就很高;每年休假,她还会到国外旅游,这又要用去不少积蓄。这样,虽然现在她在南二环的房子已经涨到了每平方米近2万,但房价上涨对她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除了房产外,赖梅对资本市场的投资也不成功。 2006年初,正是此轮A股行情即将启动之时,没有任何敏感性的赖梅却把自己刚兑现的期权,全部买成了美元理财产品---一年收益4.95%,可现在人民币对美元一年的升值幅度就超过5%!完全是得不偿失。就在这一年,一位资产情况和她差不多的朋友,炒股赚了3倍;而买基金的同事,也获得了翻番的收益。 投资自己搭乘开往春天的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