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政策影响,广东陶瓷出口热情骤降。从广州海关获悉,今年1-8月广东企业出口陶瓷20.4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9.2%,与去年同期22.5%的增长幅度相比,大幅回落了13.3个百分点。
政策“寒风”令出口降温
今年7月1日,《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正式实施,这是自2006年9月15日财税〔2006〕139号文颁布以来,陶瓷商品再次被列入调整范围。据了解,在第一次调整中,有6个税号的陶瓷产品被取消出口退税,并同时被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经过两次下调,剩下的25个税号陶瓷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则由最初的13%,下降到目前的5%。2007年8月23日正式执行的海关总署公告〔2007〕44号文件中,更进一步将陶瓷25个退税率下调商品中的24个列入加工贸易出口限制类商品。
受连续的政策调控影响,2006年9月以来广东陶瓷月度出口呈现V字形大幅波动。海关统计数据显示,由于去年9月的调整对2006年9月14日之前签订的出口合同给予3个月过渡期,2006年10月-12月期间广东陶瓷出口值不降反升,其中12月出口3.4亿美元,增长39.5%,出口额创年内最高。进入2007年第一季度,出口额则出现逐月下滑,到2007年3月跌至最低值,为1.6亿美元,下降26.9%。之后受2007年7月将再一次调整退税率的消息影响,企业抢闸出口,出口额快速反弹,到7月出现3.1亿美元的出口高值,增长13.9%。
同时,受加工贸易增加禁止类及限制类商品的连环刺激,以加工贸易形式出口的陶瓷商品也出现随政策而变的情况。数据显示,2006年9月广东企业以加工贸易形式出口陶瓷的出口额一度创年内新高,达到1906.2万美元,增长27.1%,之后开始下降,到2007年2月下降到936.2万美元的最低点,期间出现小额回升,但没有改变下降总趋势;而受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公告消息的预期影响,2007年3月后加工贸易项下陶瓷出口额出现逐月递增形势,到8月出现回落,预计9月份后将继续下降。
出口企业面临新一轮洗牌
政策调控使广东陶瓷出口企业出现新一轮洗牌。据海关调查,今年1-8月有出口记录的广东陶瓷企业共6468家,其中3801家企业去年同期并没有出口记录,占企业总数的58.8%;与此同时,有2879家企业退出了陶瓷出口。
仅仅一年,出口企业的半数就换了脸孔,证明陶瓷出口这碗饭越来越难吃。大浪淘沙之下,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未来陶瓷出口肯定会向集约经营的方向演变,小企业运作风险越来越大。从海关获得的信息也表明,尽管行业洗牌加剧,但政策调控并没有影响大品牌企业的发展速度,今年1-8月排名前30名的企业合计出口5.8亿美元,增长38.7%,占出口总额的28.4%,其中仅5家出口额出现下降;同时,大品牌企业业绩稳定,持续两年排名在前30的企业有21家。
前景不乐观产业待提升
近年来,广东陶瓷迅速发展,出口额也不断攀升,据海关统计,入世前的2001年广东陶瓷出口额仅为7.4亿美元,至2006年已突破30亿美元大关,比2001年大幅增长3.1倍。不过,眼下这轮力度极强的政策调整,为广东陶瓷出口带来不少凉意。
海关指出,资源的粗放型应用
模式,今后将可能使广东陶瓷产业难以为继。据悉,大量中小型陶瓷企业无序发展,对资源进行粗犷利用,使瓷土资源已经在广东潮州、梅州等地出现严重短缺。有专家预计,在30年后,现在风光无限的广东陶瓷行业将面临“断炊”。
眼下不仅珠三角严格限制占地大、污染高的陶瓷生产行业,连原本大力承接珠三角陶瓷产业转移的一些二三线地区,也开始对低效益的陶瓷企业下逐客令。近日走访肇庆高要,发现原本旨在吸引陶瓷企业集聚的“金陶”工业集聚基地,已经更名为“金淘”,十几家正打算落户的陶瓷企业被“请”出该基地,理由是土地升值,占地面积过大的陶瓷企业“土地产出比”较低。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国内外社会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作为一个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陶瓷生产受政策管制调控的日子才刚刚开始。面对日益收紧的政策调控,广东陶瓷企业应该迅速改变以量取胜、打价格战的竞争模式,促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