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大通县的上孙家寨,地处河湟之间,古人称此地为“湟中”,在先秦战国时期,这里曾经是古羌人和月氏族集居活动的场所。根据《中国通史》书中的记载:“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取河西地,开设‘湟中’,于是有月氏族人来降,与汉人错居。”
汉宣帝以后,为强化边疆防务,派军队屯守,内地汉人也源源不断地随之迁入青海,他们带来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农业、手工业各种生产技术,从而促使河湟地域经济空前的大发展,众多汉墓的遗存和这两件出土的随葬品陶猪和陶罐,就是这段辉煌历史的实物见证。
陶猪和陶罐均为灰陶质地,陶猪身长32厘米(图1),高18厘米,身上涂有古拙的卷云纹饰,塑造尺寸比例恰当,神态逼真,工艺十分精湛,猪身前尚摆有一只猪食盆(已残缺)。陶罐高18厘米,口径8.5厘米,底径13厘米,由于这两件陶器长期受地下潮湿的侵蚀,器物的外表都凝结一层厚的白色钙化斑,十分坚硬,又因深埋于红土层下,原本的灰陶变成泛红色的红色陶器,它们的表面光滑细腻,采用的是手工托坯技术,从这两件陶器的制作工艺上看,当时已具有相当高的土陶烧造水平,绝非是从遥远的内地长途运入,而是当地先民的艺术杰作。它为进一步研究青海陶瓷业的形成和发展史,提供了实物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