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通宝经典收藏——系列(六十六)
明中期 永乐青花缠枝莲压手杯
这件压手杯无论造型、青花纹饰以及碗底双狮滚绣球纹饰,包括永乐年款均无可挑剔,是永乐青花官窑中的珍品,存世量稀少,有较高的收藏价值。(鉴定专家:谢志杰)
永乐青花
一般说来,永乐圈足矮浅,由于胎土淘炼精细,白沙底温润细密,有足墙内直外坡,有时偶见有小块铁色斑点,呈糯米粉状,摸之细腻滑润。也有施釉底,釉底白釉匀净,釉薄处泛黄色,厚处呈浆白色或闪青色,有些底釉开有细片纹。小器底足多施釉,有的底釉呈波浪纹;细瓷底足平切,足跟较窄。琢器器足大多是边棱状,即削切痕明显。圈足露胎处泛火石红,足内墙多泛黄斑。永乐的胎体比较轻薄,修胎工整,器物腹部的胎体接痕处不明显。
在用料上,永乐青花主要用“苏麻离青”钴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现象。青花发色浓艳,犹如宝石蓝一般的光泽。由于采用了“苏麻离青”料这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的青花料,在适当的火候下就能烧出浓艳的青蓝色,不过由于青花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烧成部分留下黑疵斑点,一条纹理中常见的钴铁结合晶斑,浓重处凝聚为黑色锡光。也有将进口料和国产料相结合使用的,如以淡色国产料绘云水,浓色进口料绘游龙,使色泽对比鲜明,凸现主题。在传世品中,也有不带铁锈斑黑斑的,青花色泽极为幽雅美丽的瓷器,其实用的青花料还难以确定,估计是淘洗纯度较高国产钴料或进口国产混合料。
永乐时期的釉面以肥厚、细腻、光滑、莹润、平净为主要特征,绝无橘皮釉纹。就青花瓷器的釉面而论,永乐瓷器的釉面青白程度较元代有所减弱,釉面青白为整个明代传统烧造方法所致,因釉料中掺有草木灰,并用木柴烧,所以会产生这种效果。现代瓷器的釉面成分及烧造工艺都与明代不同,因此釉面无此青白色。
永乐青花瓷一般无款识,只有极少数有“永乐年制”的年款。但从明正德年开始,就出现了仿永乐窑器款。其后,嘉靖、万历,康熙、雍正,清末民初都有仿款出现。历代仿款有青花写款、阴文刻款、阳文刻款三种字体;字体和写法也不一样。款的外围常饰花瓣形图案,线条硬直欠流畅,也有的围以单圈。所以凡以四字楷书或六字款写在器里、底足或口上的多是后代仿品。
永乐的纹饰疏朗秀丽、笔意自然。图画花纹多为双钩填色,绘笔用小笔触,往往出现深浅不一的颜色。青花纹饰的线条中常有钴铁的结晶斑,这是由于钴料研磨不细所致。器物上构图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其纹饰无论是粗笔写意还是细笔描摹,均给人以清秀之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时已不见洪武朝所盛行的以扁菊花为主题的纹饰图案了,这在断代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提示。
仿品瓷胎厚薄均匀,而真品较薄,迎光可看见釉面有不均匀现象;永乐青花压手杯为历代所仿,明万历时所仿的产品青花色艳而不浓艳,且器型略大于真品;清康熙、雍正时所仿的产品酷似真品,然而在胎釉上仍然带有清代的风格;清同治、光绪时所仿的产品器型就要比永乐的大得多,并且胎体厚重,纹饰也比较粗糙。近现代的仿伪品往往忽略了其器足之外的一道贴地凸线。
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所仿的器物,青料中铁锈点色泽较淡,为黄褐色,浮于釉面而不沉着入里,这点在实物鉴定中也是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