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说取消,再一句话又恢复,原本神圣的品牌评比,就像一个皮球一样,一个月内被踢来踢去地‘恶搞’了一番。”当时的取消说得断然,但才过了一个月,突然又恢复建筑陶瓷“中国名牌称号”,有业内人士称,这样的决定如同舞桑巴般扭来转去,让很多商家对有关机构开始颇有微词。
2007年,注定是中国陶瓷行业的多事之秋。9月12日,建筑陶瓷行业原来的“中国名牌”称号又将恢复使用,使得8月份的“中国名牌”禁用令顷刻成为一纸空文,此举让人惊愕不已。
决定不断反复
建筑陶瓷行业首批“中国名牌”产生于2003年9月,东鹏、鹰牌、金舵等10个建陶品牌就在那年当选。
根据中国名牌战略推荐委员会的规定,“中国名牌”头衔有效期为3年。2006年,陶瓷行业的“中国名牌”理应进行“续牌”,不过,由于陶瓷企业“集体造假”的难言之隐使原计划“平稳过渡”的建筑陶瓷中国名牌陷入僵局。于是,评选不得不推迟一年,原已获得“中国名牌”称号的陶瓷品牌有效期则顺延一年。
但是,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到了2007年,建陶行业先后经历了两次出口退税下调,另一方面来自环保的压力加剧。8月份,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2007年第4号公告对外称,对建筑陶瓷不予评价。并同时宣布,从今年9月1日以后,瓷砖、地砖等建筑陶瓷产品就不允许再出现“中国名牌产品”字样,原建筑陶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不再保留。
一时间,建陶企业集体落榜“中国名牌”评选的闹剧,把整个建陶行业推向了风口浪尖。
但到了9月12日,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在发布2007年第6号公告又称,建筑陶瓷原中国名牌产品标识可以使用到2008年8月底。
此次“反悔”距首次中国名牌“禁用令”只有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据了解,能重新恢复“中国名牌”称号,这是中国建材联合会、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及各地方协会积极反映企业诉求,地方质检部门和广大企业努力争取,后经名推委在广泛调查和征询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作出的决定。
对于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宣布“恢复建筑陶瓷企业原‘中国名牌’标识,延用到2008年8月底”,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秘书长傅维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声称,“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参评取消谁之过
近年来,鹰牌、金舵等“中国名牌”建陶企业,频频在奥运场馆建设工程中中标,雄厚的资本,技术的积累,人气的攀升,加之建陶巨鳄们新一轮的增资扩产浪潮,无形中加快了行业内洗牌。
于是,很多建陶企业不得不依靠成本下降,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暂得一席之地。他们还清楚地认识到,如果想要谋求进一步的发展,那么“擦亮”自己的招牌就是“撒手锏”,于是,尽快成功申请“中国名牌”被提上不少企业的议事日程。
事多必滥,一场恶性竞争由此开始。
对于8月份建筑陶瓷企业集体被踢除在“中国名牌”产品大门之外,业界猜测纷纷,一说“企业虚报数据”,二则说陶瓷生产“不符合当前国家节能减排的产业政策”。
“建陶业内也有使用天然气清洁能源、没有污染的企业,显然这与所谓的建陶行业‘高污染、高消耗’无关。”面对猜测,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帆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建陶企业存在着产品质量造假、企业申报数据造假、企业间互相揭短、恶性竞争等一些不自律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