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缺乏民族个性。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陶瓷凝聚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与文化艺术的结晶。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陶瓷伴随了中国兴衷荣辱的整个历史进程,在中国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演绎着一种艺术风格,每个民族的文化特色都可以创造出一种系列的产品,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上下五千年,中国创造了多少精美绝伦的陶瓷文化艺术作品,产生了多少陶瓷名家,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因此,展现在世界的中国陶瓷应充分体现5000年陶瓷文化的底蕴。然而,国内许多陶瓷企业以为矫揉造作地给产品取个“洋名”就算走向世界了,不注重挖掘中国的陶瓷文化,产品缺乏民族文化特色,更缺乏表现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的整体装饰设计产品,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中国陶瓷要走向世界,不仅要在生产质量上下功夫,更要在设计领域来一场巨大的变革和创新,将陶瓷产品与华夏优秀的艺术传统与时代审美完美地结合起来,将悠久的历史与当今顶尖科学技术以及现代新观点完美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我国悠久灿烂的陶瓷文化,大打文化牌,扎根民族,博采众长,创造出不仅精美的而且文化的,不仅有自已独特的本色而且结合世界潮流的产品,才能进一步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缺乏科学管理。
国外先进陶瓷企业管理相当严格规范,管理监控机制、管理意识、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方面科学合理。而国内许多陶瓷企业虽然在经营管理上突破了集约化和市场化经营的特点,但与国际上现代化的经营管理制度对接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经营观念滞后,经营管理机制不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经营决策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许多企业管理无标准、不严格、不规范,管理监控机制不科学、不合理,企业理念无连贯性,管理规章制度不实不细,资金、设备、人才的利用率低下,浪费严重。
六、缺乏合理的结构。
中国陶瓷经过近十余年的快速发展,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聚积并暴露出来,成了阻碍进一步以展的羁绊。一是产品结构不优。我国陶瓷行业是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混合体。没有资金的投入,就没有装备的更新,也就没有质量分析能力和质量控制能力的提高,很难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近几年,不规范的竞争环境使国内一些陶瓷企业被卷入了低价位竞争的旋涡之中,在“宁可丢利,不可丢地”的思想支配下,出现了高负债和成本倒挂的现象,许多企业出现亏损和半亏损,导致了自我积累能力的减弱,制约了产品质量的提高。不少企业为了赢得市场,打着低档次旗号。以劣质低价产品参与竞争,生产劣质产品,价廉质次的产品冲击市场,导致规模与效益不能充分体现。正是这种市场格局,使国内陶瓷行业出现了增量不增收,有规模无效益的尴尬局面,竞争能力大打折扣,削弱了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二是组织结构不大。许多企业规模较小,没有一批“旗舰”式的陶瓷企业在国际市场一展高低。三是经营结构不专。许多企业大而全,小而全,不能以特色的专业化打造市场先锋。四是区域结构不平衡。广东、福建、山东、四川等地陶瓷生产过度集中,而西部地区则比较落后,虽然东陶西进受到推崇,但步伐依旧很慢,不利于陶瓷工业的协调发展。
七、缺乏配套服务。
国内陶瓷企业一般把产品卖了就算了,很少注重服务,即使有服务,也一般是售中售后服务的居多。而国外知名陶瓷企业,不仅注重售中售后服务,更注重售前的服务,从产品开发生产就考虑如何为用户服务,从产品设计、生产到销售这一条龙的服务都考虑到用户方便和怎么对用户有利,把怎么设计、怎么应用、怎么配套等消费者关心的一系列服务系统的问题都考虑得非常周到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