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完成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昨日发布。该报告描绘的前景是:2050年的中国将是一个中等发达社会,人均预期寿命逾80岁,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率达百分之百,人们可以自由合理流动,按2002年价格2050年最低月薪将超过1300美元,绝对贫困和童工率下降到零。
未来50年要完成2次社会转型 这份以社会现代化研究为主题的报告称,在未来50年里,中国社会现代化需要完成两次社会转型,一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二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从城市社会向城乡动态平衡社会转型。这两次转型,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五千年形成的传统习惯和生活方式,导致社会利益和社会角色的重新洗牌。
专家们在报告中提出,与两次社会转型相适应,中国社会现代化在推进新型城市化、推进社会信息化、推进社会知识化等三个方面,未来50年均需完成两次转变。
推进社会信息化方面是中国人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要先后发生两次转变,一是从农村生活方式向现代城市生活方式转变,二是从城市生活方式向信息化、知识化、国际化生活方式转变,基本任务包括:到2050年,信息化率达80%左右;出国旅游率达50%左右;汽车普及率达50%左右;预期受教育年数超过17年。
推进社会知识化需加速中国劳动结构的两次转变,一是工业劳动力比重超过农业劳动力,实现就业结构工业化(非农业化),二是知识性职业比重超过生产性职业,实现职业结构知识化(非物质化),基本任务是在未来50年,农业劳动力、生产性职业比重分别年下降5%和2%左右,知识性职业比重年上升3%左右。
两次现代化在中国可同时进行
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对报告进行了解读。
中国到底应该走何种现代化的模式,我们先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之路说起。这条道路的第一个阶段是城市化,第二个阶段是郊区化、信息化、绿色化、理性化等。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老路,但是,过去的经验证明,欠发达国家走发达国家的老路,追赶发达国家的实现概率只有0.2%到1%,可以说是小概率事件。联系到中国拥有13亿人口这个因素,如果还是沿着发达国家的老路去建设现代化,成功的几率基本等于零。因此,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必须走一条新路。
因此,我们提出的现代化路径图是借鉴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也结合了我国的国情,在我们的理论中,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之路不同,在我国,第一次现代化与第二次现代化可以同时进行,这样可以大大节省现代化建设的时间,同时可以开辟新的现代化路径。
新型城市化战略2010年启动
何传启称,我们的报告只是政策建议,而非具体的操作方案。我们的观点是应从2010年起实施新型的城市化战略。因为我们再也不能走传统城市化的老路子。如果再按传统的城市化模式,代价巨大。因为,在未来的五年,我们将有5亿农民进入城市,然后又有6亿城市居民进入郊区。
根据我们的建议,新型的城市化战略将实现10个协调发展,目标是使人口与空间实现两次转变,即第一次转变是从农业人口变成城市人口,第二次转变是城市人口变为郊区人口,实现城乡平衡。我们认为,理想的新型城市化的模式是以郊区化为主,即郊区人口占50%,中心城区人口占30%,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20%,人口在三个区域之间可以自由流动,取消户籍限制,建立信用社会。
本世纪末预计进入世界前20名
该报告以社会现代化研究为主题,预计到本世纪末,中国社会现代化水平进入世界前20名。
何传启研究员称,《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对世界社会现代化300年(1700年至2001年)的历史进程进行时序和截面分析,范围涉及社会领域的人口与健康、学习与工作、休闲与福利等三个分领域和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观念等四个方面。
这份报告显示,到2003年,中国属于社会欠发达国家,社会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非常明显:2003年中国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为73分,在世界109个国家排名中居第54位;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为28分,世界排名第59位;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为25分,世界排名第60位。因此,2003年中国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期,约为城市化中期,中国社会现代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据测算,中国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大约需要15年。
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水平也很不平衡,至2003年,中国港澳台地区已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京津沪三地基本实现第一次社会现代化,香港、澳门、台湾、北京则已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