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4
太强调平等,不利于人力资本发展?
还有人说,银行高管与普通员工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和谐。吴春波则认为,和谐不是平均主义。以马蔚华为例,虽然他的薪酬在上市银行行长中居首位,但这个钱由他拿是理所当然的。“抛开公司效益不说,单看招商银行的管理和服务,就比其他银行好得多。”吴春波说。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杰认为,不能简单将高薪看作是掠夺股东财富。在现代企业的分配制度中,对企业中任何一名员工即人力资源实行的是工资制,对企业中的技术创新者和职业经理人即人力资本实行的是薪酬制。前者是由人事部门决定的,后者则是由董事会直接决定的。工资是人力资源作为劳动而享受的回报,而薪酬是人力资本作为资本享受的回报。
“中国的企业文化往往过多地强调平等,这不利于人力资本的发展。”魏杰说。
据《中国青年报》从世行行长女友的“加薪”看中国行长们的“高薪” 行长高薪曝光,引来争议无数。
如何给银行高管定工资,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当下中国,一方面大家承认银行高管是特殊的人力资源;但另一方面,在国人收入水平普遍不高、银行业存在这样那样问题的背景下,面对数百万年薪,大家很容易心理失衡。
就在25日,欧洲议会全会通过决议,对世界银行行长沃尔福威茨利用职权给女友加薪一事表达不满,明确要求沃尔福威茨辞职。两条新闻比较,或许不无启发:在一个经济深入发展的时代,我们未必为某些人有高达数百万的年薪而“眼红”,大家关心的是,这样的高收入是否有正当来源?如果来源不正当,哪怕只有几千元几百元,也不可容忍。
改革时至今日,中国人并没有被渲染的那样“仇富”,谁仇过姚明、刘翔们之富?民不仇富,而是仇“不明不白之富”。多拿点钱不要紧,关键是物有所值———拿多高的收入,要表现出令人尊敬的相应贡献来。在银行高管薪酬的确定上,局限于年薪一百万还是九百万、是不是比普通工人高出数倍,都有些目光狭隘。重要的不是高管们得到的薪酬绝对量,问题的关键是支付给高管的薪酬能否最大化股东的权益,对于他们高收入的监管是否足够严密,收入之外是否还有更多滥权的可能。
去年10月,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曾表态说:对银行高管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经营业绩、声誉机制成为银行高级管理者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同时强化通过监事质询等形式,形成问责机制。问题在于,在“薪酬与股东权益最大化”这一市场经济公认的原则得以制度性保证之前,决定中国银行高管薪酬的机制是什么?如果高管薪酬经董事会明确规定,高管拿高薪当之无愧;但如果高管凭借权力给自己定高薪,那么让老百姓如何相信他们不是在超越制度掠夺股东财富?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多名高管“落马”,暴露出管理上的诸多问题。金融学者易宪容甚至公开表示,目前的体制下,这些银行的高管基本还都是道德人,而不是经济人,权力过大而缺少有效监管,出问题不是偶然的。在这样的舆论背景之下,尤其在“两个小保管就能偷走5100万”之类新闻的“余威”之下,我们如何回避单纯的行长高工资带来的负面效应?
行长们拿了高薪并不可怕,但在矛盾逐步暴露的时候,却必须通过设立制度、加强监管、增加透明度等方式加以完善,为他们阐述“高薪”的理由,给公众一个“交待”,并借此为中国银行业换取公众的信任与自身存在的正派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