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择取了一个专业的房地产团队,将几年前他曾获取的两块土地分批开发,在当地都获得了相当好的口碑。就在不久前,他利用房地产销售赚取的钱又拿了山东德州的土地。”
此刻,这位企业家依然几乎将大部分的精力都用于考虑怎样把自家的箱包品牌推向欧美市场。他从未因为房地产所带来的数字诱惑而放弃自己的追求。
陈惠湘认为:这位企业家的身上带有了很多浙江老板具有的特质。对于这种“将一个行业做到穷尽、做到极至”的做法,陈惠湘在《拐点》中也有所提及。
“拐点就是分水岭。选对了继续前行,选错了前功尽弃。拐点充满诱惑。正确的机会把握源于正确的取舍。而正确的取舍全凭定力。”这是陈惠湘在书中的一段话。
此时,正是震惊全国的德隆事件爆发,斯威特系受到质疑。保持预见、提升能力、主动变革是每一个企业突破拐点需要遵循的原则。而企业领导人的位置高度,以及企业的战略布局,对企业突破拐点的作用至关重要。
从一个更大的层面谈论“拐点”。陈惠湘说:“中国90%以上的企业家都是创业家,他们只有财富使命感,还没有组织使命感。”
依然是陈惠湘的一名故交,武汉的一名企业家,曾经是一名中学教师,在1999年的时候凭借机遇与智慧身价上亿,进入2000年之后便毫无激情可言,将大把的银子撒到移民与旅游上。
这位企业家最近受陈惠湘的启发,激发起了其为社会创造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并为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理清了思路。但是这毕竟是个案,中国有成千上万的小企业,有多少家企业已经遇到了发展的“天花板”。
记者手记
“天下皆贼”还是“天下无贼”
在《拐点》中,陈惠湘对于负面案例总是刻意的隐去其企业名称。
“中国的好企业不多,很多企业有问题,而我们应该是爱护它们,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这是我和郎咸平根本不同的地方。是‘保护’还是‘毁灭’一家企业?”
陈惠湘始终不能接受完全用国外的一套成熟的“财务工具”来对中国企业做彻底分析。
陈惠湘曾经对一家中国本土企业CEO的用人机制进行过剖析。
这家位于烟台的企业在最厉害的时候拥有整个胶东半岛博士生的总和。同坐在清华大学的招聘会上,这家企业在2000年时敢于开出高于当时联想集团2000元的月薪。
就是这样一家企业,曾经遇到国企改制遗留问题,甚至这位在组织变革上相当成功的CEO还因此入狱。
但是陈惠湘依然认为当年的人才引进为这家企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他说,“今天国家之间的竞争,企业就是军队”,激烈反对用财务工具分析方法来对中国企业盖棺定论的做法。
国内一家医药企业,在经历拐点的时候没有经得起资本市场的诱惑,在企业已经几乎垄断某种药品市场的时候,险些将企业发展引入歧途。但是现在这家企业又走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这其中发生的事情是,领导人“被拿下了”。陈惠湘说这只是“中国企业的投机性”的一个案例。
“今天我们有企业家养了一群牛,最后可能因为往家里拿一瓶牛奶就被抓了。但是也许今后这个企业家通过养一群牛可以往家里合法拿一瓶牛奶。这都需要不断地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中国不是‘天下皆贼’,美国也不是‘天下无贼’。”陈惠湘直言,“中国如此,国外也曾经历过同样的一段历史。如果要对中国的企业发表言论,起码应该对内地企业有足够充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