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调动大众的游戏规则
湖南卫视这样定义:“快乐中国·超级女声”,是一档具有独特品质、以音乐选秀为外壳的大众娱乐性节目。整个节目自动剥离了电视艺术暧昧的包装,紧贴大众性和亲民性两大主题理念,倡导“想唱就唱”和“以唱为本”。几乎无门槛的大众参与方式和大众投票决定选手去留的淘汰方式,将一切权力交给了大众,张扬一种“全民快乐”的感觉。
表面看来,超级女声并非多么创新之举。它所为观众津津乐道的选秀、大型直播、公众参与,都是近年来已经成为行业规则的操作模式。为何只有超女能大获成功?个中秘密在于,超女各个阶段的操作方式,让其充满了新鲜感:第一轮“海选”,不分唱法、不论外形、不问地域,种种不可预料的表演颇像一场闹剧;随后是持续不断的淘汰赛,经过海选,参赛者均已具备一定的表演才能,给观众的感觉如同观看偶像剧;而从十强比赛开始,观众已经对歌手形成感情,演变为了具备参与感的悬念大片。一定的竞赛规则、规定动作给不是电视剧的娱乐节目注入了电视剧的成分,构成了戏剧的冲突,增添了情节的效果。这些简单规则的制定,被天娱传媒董事长王鹏称之为“超级女声”最核心的武器。
第一,全民参与。不分唱法、不论外形、不问地域,只要喜爱唱歌并年满16周岁的女性(没有年龄上限),均可报名参加。
第二,电视海选。与报名同步进行,最后产生50名进入淘汰赛。“超级女声”的海选部分,就是所有报名参加比赛的选手初选的过程。如果以传统电视节目制作理念来衡量,初选部分充其量只能是一种原始素材,难登大雅之堂,但是湖南卫视却一反常规把这个过程展现给观众看。
第三,淘汰赛。海选产生的50名选手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进入淘汰赛,“50进20”,“20进10”,“10进7”,“7进5”——全部现场公布结果、现场淘汰。最后5名优胜者进入6场选拔赛。“超级女声”在晋级比赛中采取淘汰赛制的方式,一次次的“待定”、“PK”、“投票”,将比赛的残酷性无限放大,加大了比赛的激烈程度,增强了节目的观赏性。
第四,电视直播。通过对海选及比赛的直播,中国观众第一次感受到一种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原生态的表演。娱乐的主角从明星变成了平民,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超女成功的关键因素恰恰在于大时段、超海量、持续性的节目直播。
第五,短信投票。从十强赛开始评委就没有太多用处了。按照节目制定的规则,10进7采取淘汰赛制,要被淘汰的3个选手,有两个是因为得到的场外观众短信投票数量少,而被千百万的“短信评委”淘汰;另外一个选手是在现场被31位大众评审淘汰掉的,客观上会让观众产生一种参与的成就感——我可以决定谁赢,也可以决定谁输。
第六,优胜者。主办方会进行投资包装、出唱片、出演电视剧。
制造平民明星
任何一场选秀都离不开具有丰厚实力和充满舞台魅力的选手。所以超级女声的巨大成功与参赛选手的实力和魅力密不可分。超级女声不像普通的“新秀大赛”,正经八百地真的以选新人为目的。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观众其喜好也不尽相同,“超级女声”选手风格的多样化避免了众口难调的商业尴尬:潇洒帅气的李宇春、活泼可爱的何洁、执著自我的张靓颖、中性率真的周笔畅、单纯透明的黄雅莉、美艳动人的叶一茜、朴实诚恳的易慧、成熟沧桑的纪敏佳,再挑剔的人也很容易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最爱,风格迥异的选手使得“超级女声”在注意力的争夺之中鲜有盲区。玉米、凉粉、盒饭,从这些亲切可人的称呼中可以体会到歌迷对选手的喜爱之情,体会到选手们的魅力所在。
而当淘汰到10名选手后,湖南卫视的包装公司根据选手外形、气质,从服装、发型等各方面为选手打造“星相”,对选手进行整体集训、宣传,以此“调动电视的每一个元素,展现从普通人到明星的过程”。如2004年的“超女”安又琪、张含韵如今已是不少青少年的偶像,出场费和广告代言都为她们带来了明星级别的收入。“超级女声”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平民造星工场,总决赛选手的身价骤增,“超级女声”的品牌价值也节节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