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哥瓷、哥窑瓷,南宋龙泉青瓷窑系中—些技术力量很强的作坊,受官窑工艺的影响,生产出的一种釉面满布碎片纹的青瓷。瓷器釉层开裂片纹,是由于胎体原料受热时膨涨系数大于釉层的膨涨系数,在瓷器烧成后冷却时,胎体将表面玻璃釉层拉碎,即为百圾碎。由于胎釉密合极佳,釉层不剥落,也不划手,除了出现奇特自然的片纹,没有任何有碍使用之感。宋代龙泉窑的工匠人为控制胎釉成分作出这种奇特片纹的瓷器,为宋代瓷器艺术的百花园增添了光彩。龙泉地区考古发掘、调查发现的哥窑瓷器,都是灰白胎,质地比较粗,施浅灰色青釉,釉质肥润,片纹大小相错,深浅有致,装匣时垫坯工具为垫饼或垫圈、垫烧工具的质地很细腻。传世瓷器中被认为是哥窑作品的,还有铁骨胎、深灰胎、土黄色胎的,釉色有炒米黄色、浅炒米黄色等。宋代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记载哥窑,或哥釉瓷,元孔齐《静斋至正直记遗编》开始出现“哥哥洞窑”、“哥哥窑”,对哥窑特点的描写不具体。到明洪武时曹昭在《格古要论》描写哥窑器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元末新烧,土脉粗燥,色亦不好”。没有说明哥窑和弟窑之间的关系。嘉靖四十年的《浙江通志》有更具体的描述。指出其产地在琉华山下的琉田镇,即龙泉的中心窑场大窑。《浙江通志》中第一次出现了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主一窑场的事,哥窑生产开片瓷,弟窑生产不开片的龙泉青瓷。哥窑弟窑故事的完备,从《静斋至正直记遗编》到《浙江通志》成书,经历一个世纪。这个故事是逐渐编出来的,与历史事实不符。多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龙泉窑系进行大规模的拉网式调查,1979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单位联合进行了大规模发掘、没有发现章氏兄弟的庙、碑、墓葬及任问历史遗迹、也没有发现单独生产哥釉瓷的窑址。与龙泉地区青瓷生产情况完全符合的明人著作,只有陆容的《菽园杂记》,他在龙泉访古、谈龙泉青瓷很多,但只字未提哥窑。情况应该是这样,釉面满开片的哥釉瓷是龙泉青瓷中部分窑场的一种产品,很有特色,生产作坊不是一个独立的瓷窑体系,后人错误地把它们分为哥窑和弟窑两个窑系。明清以后的哥瓷更加复杂化,因为景德镇有专门仿哥釉瓷的哥窑户,这些仿品应该和宋元哥釉瓷区分开来。(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