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陶器,年代为公元前3100至前2700年,因最早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直接由石岭下类型发展而来。马家窑氏族经济中制陶手工业发达,工艺水平很高,生产的陶器可分为泥质红陶、夹砂红陶、泥质灰陶等陶系。夹砂红陶主要作炊器和盛储器,在成型时表面做出绳纹、附加堆纹。泥质陶种类多,在生活中使用广泛,有素面磨光陶,也有彩陶。马家窑类型的彩陶最精美,陶器细腻,底色呈橙黄色,少数呈砖红色,表面打磨光亮,大多数用黑彩在器物的口沿、颈腹最圆鼓的部位和内壁绘画装饰。纹饰以几何形图案为主,构图饱满复杂,出现最多的有垂幛纹、垂钩纹、圆点纹、波浪纹、平行条纹、弧线三角纹、叶状纹间网纹、葫芦形纹、菱形网纹、螺旋纹、圆圈纹、S形纹等。人物类画面最精采的是红陶盆内壁5人一组携手舞蹈的纹饰,它是研究新石器时代舞蹈艺术和氏族成员娱乐生活、风俗人情的宝贵资料。动物纹饰有变形鸟纹、狗纹等。马家窑类型遗址发现有规模很大的制陶作坊,生产的器物有碗、钵、盆、瓶、壶、罐、甑、瓮、带嘴锅。还有上部为泥质陶彩绘、下部为夹砂耐火粗陶的器物,如盆、罐、带嘴锅相结合的器物,适应人们日益丰富、广泛的生活需要,表现了工艺的娴熟和生产安排的灵活性。(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