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龙泉溪口窑炉
今年春天,我重访浙江龙泉窑,到离龙泉大窑村不远处的溪口窑考察。溪口村有大麻、墩头、坳头等窑址,我还捡到那种黑胎青釉俗称“铁骨”的瓷片,当地人谓之曰“夹心饼干”,在杭州老虎洞修内史窑,我见过类似的瓷片。釉色以粉青为主,有的似碧波,有的如翠玉。其特征为“紫口铁足”和自然开片,产品流溢着一种古朴而奇特的审美意趣。
当地朋友将一尊溪口窑鼎式炉残器相赠,说是早年在此拾得,供我作研究之用。回沪后我请上海博物馆蒋道银先生将其精心修复,人们得以看到此器物的原貌(见左图)。炉高7厘米,直径9厘米,葵口平撇,三足鼎式炉,颈部自然收束,瓜棱形腹,里外通体施青釉,釉面有不规则的开片,呈半透明状,玻璃质感很强,足底露胎,釉与胎的连接处,留有褐色边痕。香炉造型典雅高贵,尽显风流,应为南宋时期遗物。
名闻世界的龙泉青瓷,其清澈犹如秋高气爽的天空,也如宁静的深海,被收藏家追捧。我知道龙泉还有溪口窑,是看了中国古陶瓷先驱陈万里先生龙泉考察报告,引起我的关注,里面写到了溪口窑。在1938年9月,陈万里第二次赴溪口调查,认为此处系古代龙泉烧瓷精华所集。他在笔记中指出:“溪口大麻之有窑,原为典籍所不载,我于民国二十三年发现以后,曾将所获碎片与同好者商讨,并于浙江文献展览会上陈列之,于是湖滨骨董贾客,始知大麻二字,其黠者因此遂能道及溪口大麻,历历如数家珍。”陈万里认为:此地“颇多仿自铜器之式样,其为沿袭两宋官窑之作风,昭然可见,此实为龙泉造瓷中之黄金时代。”从陈万里的笔记中,我们看得出溪口窑在龙泉具有崇高的地位。陈万里甚至一度认为这里就是哥窑的产地,但最终因证据不足而放弃。
“绍兴和议”后,江南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南宋朝廷则偏安于江南一隅,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不仅祭祀、陈设、饮食需要大量瓷器,而且不少瓷器用于赏赐。北方窑工“随驾南来”,纷纷涌入浙江,集中在龙泉窑的各个窑场从事瓷业生产,为龙泉生产官器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资源。溪口黑胎青瓷无论是产品种类、器形设计、工艺特色和生产技术等方面均受到北宋中原诸多名窑的影响,其中受到汝窑影响最深。这类黑胎青瓷很可能是出自北方窑工之手,可以说是北宋汝窑青瓷在龙泉的延续。
陈万里当年无法确定哥窑产地的原因,是上世纪30年代来自各地的古董商发现龙泉窑址后,使遗址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据一些老农回忆,当时中外古董商纷至沓来,云集溪口一带,雇用当地农民对窑址进行大肆挖掘,并廉价收购所掘遗物,遗址已被翻了几遍,其破坏程度之严重可想而知。我见过当地人收藏的一些哥窑瓷片,同传世器物十分相似。但是单凭几片碎瓷残件,无法判断是否就是哥窑遗址。我遭遇到当年陈万里同样的困惑。
在此烧造宫廷用瓷是毫无疑问的,离这里不远处发现明代官器遗址。这里出土的陈设品许多是仿商周秦汉青铜器及玉器造型,受到赵氏帝王倡导的复古风气的影响。这尊溪口窑鼎式炉,让我浮想联翩,这类黑胎厚釉青瓷真是“袭故京遗制”而生产的吗?南宋龙泉窑同杭州修内司官窑存在何种内在联系?我们期待着考古发掘提供新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