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成分
种类
SiO2
P2O5
Al2O3
Fe2O3
CaO
MgO
K2O
Na2O
MnO2
稻草灰
80.17
2.34
3.25
1.39
4.92
1.53
5.02
0.58
0.62
高梁灰
70.82
1.62
5.49
2.51
7.61
3.85
5.98
0.80
0.32
松木灰
24.39
2.78
9.71
3.41
39.73
4.45
8.98
3.77
2.74
蚊母树灰
34.60
3.93
4.38
0.49
47.71
5.99
2.51
0.06
0.33
抱木灰
63.71
4.86
3.87
0.88
22.59
1.32
1.35
0.33
1.09
橡(槲)木灰
39.81
2.30
15.11
3.58
23.54
4.09
5.77
1.48
4.32
土 灰
14.08
2.14
3.69
1.94
35.90
5.44
1.49
0.55
0.42
此外,灼热减量都很大,有的达到30%以上。
所谓土灰是含有碱金属的草木燃烧过的各种植物灰。其他各种灰在使用时,也需要经过水洗,以除去大部分的钠和钾。
我们根据上表可以了解到:各种植物灰各有不同的特征,哪一种灰适用于哪一种陶瓷,这在今日固然可以凭借化学的知识不难探知究竟,但古人只靠经验竟能造出品质精美的陶瓷器,这样苦心孤诣的高度成就确实令人叹服。所谓“免毫”的白斑若加以分析可知正是集有多量硅酸的地方。因此选择含有多量硅酸的灰,例如禾本科植物的灰所含的硅酸就比一般的灰高达二倍以上。如果要作成兔毫釉最好是用稻草灰。
瓷釉内若含有铁便会沾污瓷器的表面,所以必须选择铁分少的。像柞木灰内铁分就很少,最为适当。并且在这种灰内最富于磷酸,就瓷器用灰来说也是个好条件。其他如抱木灰、栗皮灰都是很好的瓷器用灰,虽不似柞木灰那样,但也属于含铁极少的。
要想使釉作成美丽的垂流状的绿色釉,需要使用含铁和碱多的,例如松木灰便是含铁甚多而且相当富于碱分的。
不过土灰一类的灰由于其成分常不固定,所以多不喜用它来制作精巧的器物,而主要是用来制作劣等品。
长石是由氧化硅、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铝等所构成。因含碱较多,所以从成分上讲,可以说是一种像天然的熔块一样的岩石,熔点较低。它即或不掺加任何原料也可以成釉。从而普通就用原物作釉,或用来作为釉的基本原料。
从一种长期曝露于风雨下而腐朽的名为伟晶花岗岩中,择其含有长石较多的部分碎成细粉,便可挂在坯上成釉。但是这种长石内含有石英的结晶,酸性特强,在低温下很不容易熔融。它即使熔融,也有极强的粘度,而且不能均匀地挂在器物上。因此,必须挂得较厚,使釉料不致有没流到地方。同时由于它这种粘性强的特性所致,在熔釉时所生的气泡被封闭在釉中,而成一种特有的四面反光的晶莹白色。这种有趣的白色之所以产生,正是因为使用长石而自然引起的现象。
一般说来,釉内如果含酸较多,就不容易熔融,即使熔融也是粘度较强。至于釉的熔融着色金属的力量,也是当其中含酸过多时就弱,含酸少时就强。从而虽在釉中加入等量的金属氧化物在同样性质的火焰下煅烧,如果釉的酸性成分与盐基性成分的比例不适当,则所产生的颜色也不会一样。例如当把含有铁分的釉放在氧化焰内煅烧时,假使其中盐基成分较多,铁就能很好地在釉中熔融而呈半透明的黄色。但若使铁的比例不变,而增加其中的酸性成分,这时铁只能有很少的一部分熔融,而另一部分则混入并散在釉中,使釉色渐渐变浓,最后呈黑褐色。
正如上面所说的一样,单纯的长石釉因其含硅酸成分多,所以很难熔融。但若加入氧化钙一类的盐基以减少酸的比例,大体上熔融的温度便可降低。因此按照长石内所加的氧化钙的增减量,可以作成熔于各种不同温度的釉。此外,如果再掺入石英和碱金属(K2O及Na2O)时,还能作成其他几种釉,可以在相当低的温度下熔融。以长石为基础而制成的,普通都把它们叫作“长石釉”。以钙为主体而制成的叫作“灰釉”。
碱金属在釉中降低釉的熔融温度的力量很强,若混入釉中便可使釉在低温下熔融。假使釉中的钙为碱金属所代替时,就会作成以硅酸和碱金属为主的釉。因其所含碱金属的种类不同,我们分别叫它们作“钠釉”或“钾釉”。钠釉早在五千年前就已经在埃及使用,但若不先作成熔块就将在水中溶尽,很不容易掌握。同时含钠较多的釉对于湿气的抵抗力较弱,况且这种原料在亚洲东部出产很少,因此在我国不大常用。
曾经被认为是宋、元陶瓷的,其中有些挂着所谓“土耳其玉青”的淡绿青乃至天青色或所谓“孔雀绿”的青绿色釉,但大多是釉质剥落,很少有完全的。可想而知这些都是含碱金属过多的缘故。因为一般自然釉中所含的碱金属抵抗水的力量非常弱,一旦被水浸蚀,就往往使釉流垂而且最厚的部分出现脱釉露坯的现象。
假如使用铅来作釉的盐基分,那么即使是在500~600℃或700~800℃的低温下依然可以熔融。这种釉叫作“铅釉”。其中铅丹(Pb3O4)与石英以3:1之比调配,是古来一直广泛沿用过的。如果在铅釉里加入少量的铜、铁或其他金属,便会因其金属的种类不同而出现特有的颜色。例如在挂有长石釉用高温烧成之后,又用带色的铅釉画上图样,放进简单的炉内烧成(此时已无高热的必要)。这种在长石釉上施加彩色叫作“釉上彩”,这种炉名为“彩炉”或“彩花炉”(江西称之为“红炉”)。我国古瓷中有名的万历五彩,古月轩等彩色瓷都属于这一类。
这种釉上彩的色釉,可以斟酌其所含盐基和酸的分量,使之无论何种颜色都可在同一温度下烧成,因而将所有的颜色都能在同一画面上一次烧成。但是在从前却不能如此机巧地应用,必须按照颜色的互异而使用不同的温度。这样作固然有损其经济价值,然而另一方面却能充分发挥各种颜色特有的美。所以在价值较高的艺术陶瓷器中,用这种方法自然会较比一般作品得到更好的效果。
铅釉起源于古代的埃及。我国的带有绿色或黄褐色的汉陶以及唐三彩的釉都是铅釉。这种釉到宋朝时虽一度被长石釉所压倒,不像过去那样发达,但是到明朝时又有所谓“五彩”的方法出现,几乎与长石并驾齐驱。至于清代,又有康熙“粉彩”的发明,着色用的金属种类也有所增加,而作出了多种颜色,制成了瑰丽非凡的作品。但也只能说是绮丽,却没有深厚的色调。长石釉是在我国发明和发达起来的,到宋朝进一步制出了非常精美的白瓷、青瓷、钧釉以及黑釉等单彩的陶瓷器,至于元代更完成青花和釉里红瓷器而在陶瓷工艺上放一异彩。
在陶瓷鉴赏上,不只是釉的熔融温度,就连熔融时粘性的强弱也同样重要。如前面所说的那样,一般酸性成分较多的长石釉,不仅熔融需要高温,而且熔后粘性也强。要想使器物的釉色均匀,势非厚厚地挂釉不可。因此,为了厚挂,我国古代的陶工真不知花费了多少苦心。直到宋朝这种方法才告示成功,终于作出了像定窑、影青那样薄而且美的瓷器。同时由于能够使釉厚挂,又得到了具有深厚趣味的色调。另外因为釉的粘性强,当釉溶融时所生的气泡被封闭在釉中,反而产生了具有底光的白色光泽。例如宋朝所制某些青瓷就是由于釉中所生的气泡,以及气泡造成的凹痕而使釉的表面不平,因此略呈失透状态,防止娇艳的浮光。换言之,釉之所以要厚挂,并且出现了深厚的色调,这正是因为釉中的酸性成分较多所致。如兔毫、油滴、星盏等也都是釉中含有酸性成分较多的长石质,因粘性强而起的现象。再如黑釉和红色釉之厚溜在器外的腰间,而紧密地堆集在一个平面上,这样增加了釉色的浓度和美观。这种釉的流动性适当,能够很理想地停留在边际,最初时也许是偶然得来。而后来在想要它停留的边缘,如果预先涂上氧化铝粉或近于纯粹的高岭土粉,便可随心所欲地使其溜止在任何地方。这种技艺,正是利用酸性成分较多,熔融时粘性较大的釉。假使换成熔于低温、粘性弱而盐基成分多的铅釉,便无能为力了。铅釉的特点是能够完全一样的薄挂,颜色漂亮,鲜艳夺目。
C 陶瓷化妆法
多数的瓷器是在坯上直接挂釉,但也有先在坯上挂以化妆土而后再挂釉的。我国古来华北一带的民窑差不多都是沿用这个方法。
在制作陶器时,有的坯面粗糙,有的烧成后坯面出现污点,或是坯体烧成后颜色不好。为了弥补这些缺欠,使人一见好象纯白色的陶器,或者便于充分显出透明的釉色,就要用精选的铁分少的白色瓷土细密地挂在坯上,这也可以叫作“化妆法”。
我国古时的一部分彩陶、唐三彩和过去被认为是邢窑的白瓷,以及磁州窑与早期定窑的出品,都是挂有化妆土的著名陶瓷。高火度的石灰釉瓷器,根据目前出土的标本残片看来,在某些隋代青瓷中也发现有使用化妆土的现象。但在唐代河北临城的邢窑和曲阳窑的一部分白瓷精品多是精选原料,已经没有挂化妆土的必要。在宋代磁州窑系统中,有在化妆土上剔刻图样的。另外也有用化妆的粘土在器物表面画上白色图样的。这种粘土,磁州谓之“白碱”,因其缺乏粘性,也有混以酸性成分多的长石类,而使粘性增加的。又因其熔融点过高,所以也有混以长石使之降低熔点的。
明朝善于在青色琉璃釉或柿红釉上描画白色图样有所谓“堆花”的,也是用白碱类的稠液和挥发性溶剂一类的东西在器物上描画图样。还有所谓“法花”的。即在图样周围用粘土作边线,这又是白碱的另一种应用了。此外,如造型极大的壶和复杂的器物等,都是在作成两三段之后把它们一个个接合起来的,这种接合用的糊,就是白碱。试看明朝所制的壶或花瓶,虽是极小的东西,也由两三段接合而成。但是清朝的制品,即或是相当大的器物,普通仍是用辘轳一气拉成。这一点在区分两个朝代的器物时,是个非常有用的线索。例如雍正时代所仿的明朝瓷器,无论其铭款如何逼真,然而一般很少有能仿至这种接合状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