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青花研讨会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中国民间元青花研讨会研究的对象是以元代青花瓷为代表的元代彩瓷。包括元代青花瓷、枢府釉白瓷、高温兰釉、红釉等色釉瓷、釉上和釉下各种彩瓷,它们都是元瓷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正是这些元代彩瓷的产生,结束了过去单色釉瓷的单调格局,开创了我国陶瓷五彩缤纷的颜色釉装饰的新局面。
2、什么是元青花?
元青花是元代生产的以钴料绘画纹饰,然后罩一层透明釉的高温瓷器,是元代彩瓷的代表。
3、元青花瓷是怎样发现的?
元青花已埋没了几百年,于民国初年被发现,五十年前才被公认的。事情由一对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引起。20世纪20年代,旅英华裔古玩商吴贲熙带着一对罕见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来到玻璃厂出售。这对象耳瓶原供奉在北京智化寺,颈部记有62字铭文:“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副,祈保闔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遗憾的是,这对珍贵的元青花瓷器被当时所有的古玩高手判为赝品。“元代无青花”似是当时古玩界的共识。中国人就这样在自己的家门口失去了认识元青花的机会。象耳瓶被大维德爵士买走,流到了国外。
英国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古瓷器学者霍布森是首位关注并认可元青花的专家学者。他于1929年发表了《明以前的青花瓷》,详细介绍了民国初年英国大维德爵士从中国收购去的一对至正纪事年款的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但是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
1952年美国佛利尔艺术馆的中国古陶瓷学者波谱博士发表了《14世纪的青花瓷器:伊斯坦布尔托布卡普宫所藏一组中国瓷器》一文,1956年又发表了《阿德比耳寺收藏的中国瓷器》,他以一对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为标准器,对照土耳其和伊朗博物馆收藏的几十件与之风格相近的中国瓷器,将所有具有象耳瓶风格的青花瓷定为14世纪青花瓷,从此元青花受到全世界中国古陶瓷学者的重视和公认。
霍布森和波谱的历史功绩永不可没。他们是全世界元青花研究的开拓者和先驱。
4、五十年来,元青花的研究的现况如何?
霍布森和波谱拉开了元青花研究的序幕以后,在国外陆续对照验证了200多件馆藏的元青花。在国内也有少量出土进入馆藏。已经由国内外博物馆收藏的约有300件左右。此外,在实物发现上没有大的进展。也没有大的突破。因此,几十年来,人们都相信“元青花就那几百件”的观点。不敢突破,不敢相信另外还有元青花。目前,我国做为元青花的产地,还要组织人员出国到土耳其才能当面研究元青花。
这种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局面已经维持了五十年。即使新发现了元青花,人们也不敢相信。墙内开花墙外香,有些珍品国内不敢认,便很便宜地流向国外。等到国外宣布是真品后,又要花高价才能买回来。元青花的发现和研究难以深入,悲剧一直在重演。民间到底有没有元青花,似乎是一个禁区,有人提出来有,就会受到嘲笑和冷落,唯有一些民间的藏家、学者,不信邪,一直在默默的搜集研究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大规模经济建设起步,挖河修水库、筑路盖楼房,土方工程大批上马,加之各地盗墓猖獗,出土元青花颇有数量,但是拿给某些鉴定人员,往往不细看就说是假的,推出门外。有的按假的流出国门,有的在民间弃置无用。看到真东西被带上假货的帽子,不少识者愤慨疾呼:保护国宝!官方难以启动,民间人士在一些接触实际,思想开阔的专家学者的重视和支持下遂自发研究中国的元青花。2004年11月在山东济南三仙堂宾馆召开了首届中国民间元青花藏品研讨会,一百余位专家、学者、藏家汇集一堂,向全国、全世界大声疾呼中国民间有元青花,值得重视,值得研究,掀起了中国民间元青花研究的热潮。目前正在向深入发展,随着第二届中国民间元青花研讨会的召开,必将推动我国元青花研究的新局面。
4、阻碍元青花研究深入发展的症结何在?
在国际上,霍布森和波谱做为元青花研究的开拓者,功不可没。鉴於这批元青花集中在中亚的土耳其、伊朗等地发现,鉴於历史和地理的局限,他们误以为这些东西是做为出口瓷流到了中亚。结果引申出了错误的结论,而国内的专家学者们缺乏独立的探索研究,跟在他们的后面,把元青花当做出口商品瓷,只承认至正型元青花,认为元青花大部分都在国外,甚至认为民间基本没有元青花。这是喜剧之后的一场悲剧。
外国学者的大胆开拓精神,引导他们发现并论证了元青花,而对中国国情的缺乏深入了解研究,又下错了结论,把这些流到中亚的元青花定为出口瓷。引出了元青花都出口到国外,国内民间没有元青花的误解。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影响了国内人不敢承认和研究国内存在的元青花,以至国内不少专家们误以为元青花都到了国外,国内民间不可能有。走进了误区。除了官方直接出土的以外,大部分新发现的元青花瓷都被当作膺品拒之门外,有些很便宜地流向国外。有的在国外被证明是元青花真品以后,又高价卖给国内。这不仅是藏家的损失,也是国家的损失。正是这种观念扼杀了许多真元青花,也阻碍了元青花研究的深入发展。
这种观念首先束缚了文博界的某些人员,使他们不敢相信民间还有元青花。没有认真组织对元青花的深入系统的研究。不能填补陶瓷史上的这段空白。
这种观念束缚了一些搞鉴定的专业人士,使他们不仅不敢相信民间有元青花,而且不敢研究民间的元青花,看到了就说假的,实际上他们很少见过真元青花,基本上还不大会看元青花。却有胆量把真元青花说成假的。在他们看来,把假的说成真的要负责任,把真的说成假的不用负责任,因此一件东西拿来,不细看,张口就说假。这种人制造的冤案比比皆是,在收藏大众中影响很坏。
元青花的产地在中国,元青花的根基在中国,元青花的多数实物仍然在中国,弘扬元青花的责任还要依靠中国人承担。元青花研究的深入,还要靠中国的收藏界和文博界的广大有心、有志的人们。瓷学在国内是必然的,全靠国人共同努力。
5、“元青花是出口贸易瓷,都在国外”的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把元青花说成出口贸易瓷的观点已经占统治地位50多年,在过去不管专家还是普通收藏者都沿用这种观点为据,尽管他没有讲出任何充分的事实根据。有些人有疑惑也是在心中,因为从美国的波普博士等人发现并论证元青花一来,大家一直是这样说的。
应该说波普博士等人发现论证元青花,功不可没。但是由于当时资料不足,研究不深,仅凭在国外中亚地区发现的几百件元青花就定位于元青花是出口贸易瓷,沿袭下来也就走错了路。他们没有想到,那些精美的元青花大器并非贸易瓷,而是分配赏赐给大元国西征的统治者使用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是这些元青花大器珍品当时的价值太昂贵,当时在景德镇烧制成功的青花大器成功率很低,有时一窑无一件成功,有时一窑成功几件,每件成功的青花大器,价值等同重量的黄金。成本太高,不适宜作商品瓷。只能供不顾成本的皇族征用。15世纪欧洲强大的萨克森王阿古斯特曾向普鲁士国王腓特烈提出,以四队骠悍的近卫军换取12件中国生产的青花瓷,这些罕见的青花瓷由此被称为“近卫花瓶”。如此昂贵的瓷器如何做贸易瓷?只能由皇家分配使用。其二,元青花大器上的文饰,都是藏传佛教的文饰、道教的文饰和中国传统历史故事的文饰,13世纪时的中亚地区伊斯兰教是典型的一神教,是不可能容忍佛教、道教等多神教的意识形态的,更不可能主动到中国定做多神教文饰的元青花,这是和他们的一神教义相背离的。因此那些元青花珍品大器不可能是出口伊斯兰的,只能是分配发放给西征到那个地区的中国元代贵族使用的,才是正理。
中国向国外出口青花瓷应该是元以后明初晚些时候的事情,而且成批出口的都是民用器物,这一点从国外沉船和出土情况看的比较明显。国外真正出土出水的至今都是民用器物,见不到元青花珍品大器,就说明了这一点。
我们说把元青花珍品大器当做出口贸易瓷的一种说法只是当时对元青花尚不很了解时的一种猜测。元青花是为中国人生产使用的说法才是经过多年研究比较有理有据的正确观点。这也是国内民间存有元青花的基本理论根据。国内不断发现元青花精品大器的事实也将进一步证实这一观点的正确。
6、从细分元青花生产的几大种类能说明什么问题?
元青花值得研究的就有四大类:
1)皇族使用及赏赐瓷,多数精品大器都属于此类。这部分在当时是不准买卖的,生产出来即被征用,赏赐给皇亲贵族,包括远征西亚的成吉思汗的弟弟旭烈兀及其率领的贵族人士。主要是因为这种瓷在当时成功率极低,每窑成功不了几件,生产成本极高,无法作为商品瓷流通。只能供不顾成本的皇家征用。这部分散落在现在的国内国外都有。
2)官府定做瓷。各级官府因各种需要定做的,都留在国内使用。
3)庙堂供器瓷,包括庙堂定做和民间定做放在庙堂的供器,基本都留在了国内。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的青花云龙象耳瓶就是民间定做的庙堂供器。原本在国内,不过是因为国内的众多高手不认识才被外国人买走了。
4)商品瓷,这部分可分为民用细路瓷和民用粗瓷,早期尚未向国外出口,多数用于内销。晚期一部分出口到国外,一部分在运输的过程中被留在了国内各地,也有在当地就被留下的。其中精细的尚有研究价值,青花粗瓷研究价值不大。
由此看来,所谓元青花都是出口瓷都在国外,已是过时的陈词滥调。当年提出这个观点是因为当时对历史认识不够,现在坚持这个观点就只是为错误找论据了。
7、元代生产青花瓷的只有一个窑口吗?
不是。元代生产青花彩瓷的中心基地是景德镇,大器精品多数产於此。但景德镇本身生产青花瓷的窑口已很多,据元蒋祈所著《陶论附》言称:“景德陶,昔三百余座,埏直之器,洁白无疵。故鬻于他有,皆有饶玉之称”。当时南河两岸、东河上游的湖田、南山、柳家湾、内外窑村、窑岭、王家坞等,以及市区的珠山路、观音阁、落马桥、薛家坞等地都是烧制青花的名窑。在景德镇以外的吉州临江、乐平、抚州、白舍等窑址遍布江西各地,已知云南的玉溪、河北的磁州以及河南、江浙等不少省市都有窑口烧制元青花及其它彩瓷。
我们说不同地区窑口所采用的原料有所不同,烧制的元青花瓷器在绘画工艺和制瓷粗细程度上多有差别。一般来说,做为中心窑口的景德镇诸窑烧制精品大器为多,而其它窑口因生产条件和原料的不同,生产民用普品多些,有的也有精美大器的生产。也就是说,元代生产青花瓷的窑口很多,数量当然不会少。元青花的精品大器景德镇的各个窑口生产得多,其他地区窑口生产得少些;至于民用细路瓷和粗瓷,各地窑口都有不同程度的生产。是有一定数量的。
8、元青花系列彩瓷存世量有多少?如何评价?
元青花存世的整体数量目前尚无法统计,大致可分为三类:①元青花的精品大器,当年曾生产有一定数量,以景德镇生产的占主要部分,其它窑口生产的为少部分。但目前已发现的数量不多,国外博物馆藏品200余件,国内博物馆藏品100余件。民间收藏家手中也有一部分,估计超过国内外馆藏之总和。具体数量需研究确认后统计。此外还有多少未被发现,尚是个未知数。这些都是国之重宝,十分珍贵。②元青花的精品小件和其它民用细路瓷,在民间存在有一定的数量,今后还会陆续发现或陆续出土,这些民用细路瓷都有一定的研究、观赏和收藏价值。有的还相当珍贵。③元青花的民用粗品像明清民用粗品一样,数量较多,价值不高。
由上可知,过去说元青花只有 3 、 4 百件的提法是不正确的主观臆断,远不止于此,结论应下在调查研究之后。
9, 元早期青花瓷有何特点
① 景德镇早期的元青花带有宋代遗风。绘画较粗,官家尚未重视和使用。
② 多是小型民用器。
③ 和宋影青一样。胎体普遍轻薄。
④ 所延用影青釉,青白不均,釉面肥润。
⑤ 多用国产料,发色灰暗,无铁斑沉淀。用进口苏青料的较少。
⑥ 绘画以铁线描为主。
这件双耳小瓶是景德镇宋末元初的典型作品。(图片)
这时的元青花尚未受到普遍重视,只是少数窑口偶尔之作。他们是适应中国人的需要而产生的。
10 ,元中期的青花瓷有何特点?
元代发展到延估时期,青花生产也进入中期阶段,数量和规模上都有大的进展。青花瓷
的生产已经较多。出土物表示当时的青花瓷已趋於成熟。
① 精品中小器皿开始多起来。有高足杯、 玉壶春瓶 、执壶 、梨壶、碗、盘、小罐等多种类型。比如内蒙集宁路延佑遗址出土的碗、盘、高足杯等都已属精品。
② 胎骨 仍较轻薄,开始使用麻仓土、胎色较白,微带青灰,有偏狭气孔,放大镜下,胎质颗粒状明显。胎体淘炼稍差,修胎不精,有时表面有粒状突起,易形成泡状。
③ 元中期的青花器采用的釉料已经趋於多样化。
首先影青釉还在继续使用,占一定的数量;
其次景德镇新发明了专烧青花的一种白釉,这种釉提高釉果的比例,降低釉灰的成分,光亮透明,整体白度高,微微含青,积釉处明显泛青色。
其三,枢府釉青花,枢府白釉曾是元代枢窑院定烧瓷器的指定用釉。用这种釉烧青花瓷较少,有时也用在层次较高的产品上。以釉里红居多,青花次之。使用枢府釉的青花或釉里红品级要高一些。枢府釉又称卵白釉,其特点是白中含青,光润泽,象鸭蛋皮的青白色。早年的卵白釉含铁量较多,釉色闪青较重,晚期的卵白釉减少铁的含量,釉色白而纯正,润泽滑腻。
其四, 元代也烧制红釉青花瓷、兰釉青花瓷、铁釉青花瓷等色釉地的青花器。有的是以色釉饰外,以青花绘内 ,如碗、盘、高足杯等。有的是色釉饰地,开光绘青花,如瓶、罐、壶等。
④ 元中期的绘画风格是以铁绘描为主,以平涂为辅,与元晚期至正型的平涂画风有明显的区别。这类铁线描的画风具有线条流畅犀利,挥洒自然的特点,能看出绘画者高超的绘画功力。
⑤ 元中期的青花器,所用青料是多样的。国产料、苏青料、混合料均有使用。因此元中期延佑时期青花的发色也是不同的。既有发色艳丽凝聚黑斑的,也有发色灰暗不聚黑斑的。内蒙集宁路考古出土延估型青花器,所使用的是苏青料,据同时出土的各色瓷器有不少墨书“药”、“王宅药铺”等字来看,这些当时是供当地的大商家所使用。由此可看出,元青花的产生适应了中国社会的需要,国内贸易的发展又推动了元青花向更高精尖层次发展。这个时候的产品仍然为满足民需所用,但已经进入了元代社会的中上层。进一步的发展必将引起元代统治阶层的重视和征用。促进发展并由统治者征用元青花精品大器已是必然趋势。
11, 元晚期青花瓷有何特点?
元晚期的青花瓷就是至正型青花瓷。元至正时期,青花的烧制达到了顶峰。越来越多的青花大器精品被生产出来。
从形制上,这时大中小型瓷生产齐头并进,特别是一些精美大器,明显增多,已经成为元至正型瓷的代表。
瓷胎淘练已精细许多,精品的胎骨比延佑型瓷胎要细嫩,颗粒状减少,随之,胎体上因胎土不净引起的鼓泡也有所减少。景德镇使用进口青料绘画的成为主流。
和延佑型相比,至正型最突出的特点是不仅大大增加了绘画的题材,而且绘画技巧也达到了历史的顶峰。这时元青花大器的绘画有几大特点:
① 满绘器身,层次繁多。七—九层纹饰为常见,有时多达十几层。
② 绘画文饰突出佛教、道教文饰和中华民族历史故事。均是传统的中国文饰。有人误把元青花说成是伊斯兰教徒定做,甚至伊斯兰工匠所为,就是忽视了这一条。伊斯兰教是严格一神教,不可能定做多神教的图案。松竹梅岁寒三友历来是我国绘画之传统图案。缠枝花卉图案本是藏传佛教的图案,池塘鸳鸯本是佛教图案中的同命鸟,皇上之所以可以赐与寺庙这类题材的器物,当然不是让僧侣谈情说爱, 而恰恰因为这些本身就是中国佛教图案。 元青花中的龙在中
国是神圣的传统图案,而在伊斯兰的教义中却是作为魔鬼而存在的,伊斯兰教徒们怎么可能定做这一些违反教义的图案呢。这些我们民族的传统纹饰反映了中华民族多神教共存的现实,和伊斯兰一神教的教义是格格不入的。在那个时候即使送到了中亚伊斯兰地区,也只是为当地的蒙古贵族所使用,更谈不到伊斯兰教徒到中国来定做违反他们教义的东西。
③ 至正型元青花大器的绘画工艺和艺术风格不仅前无古人,而且后人难及其项背。大气、豪放、潇洒、飘逸,显示了画师们非凡的功力。可见元瓷画工并非一般之画匠,其中不少乃是当时顶尖画师,流落窑头作画。留下了这种大气庞然的不朽的作品。
④ 元晚期至正型的青花精品大器,基本上为蒙古皇族、官家所定制征用,多数仍在皇族官家就地留用,还有一些放在佛道庙堂使用,只有少数产品随征战各地的贵族流落到世界各地。民间也有一些定做放在庙堂供奉的。中国寺庙众多,为数应该不少。至于民用细路中小型器具,当在民间中上阶层较广泛流传使用,这也是民用中小型器物流传下来相对较多的原因。
⑤元晚期青花大器中也有类似洪武器绘画精工、发色灰暗的一种,一般是在民用器上。
会上有个带纪事年款的双耳瓶,看风格会误认为是洪武器,文字已很明确地说明了是至正五年的产品,对我们划分元末和洪武瓷的界限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实际上过去定为洪武青花的有不少是元晚期青花。过去认为洪武青花独有的一些风格特征,比如青花发色灰暗,蕉叶中干空心等在元晚青花器上已经具有。
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应该和元代末期政治形势的动乱不无关系。随着战乱不断,农民起义在江南揭竿而起。连年的战乱,阻断了交通,也影响了苏青料的运输,到元末时期,元代官方逐渐失去了对浮梁瓷局的控制。起义军占领了景德镇,控制了瓷窑的生产。景德镇的苏青料已经匮乏,不得不越来越多地掺入国产青料混合绘画烧瓷。加之烧瓷温度上的掌握也有所不同,出现了灰暗青花的局面。
这时的青花瓷绘画方面与至正型精品一样精美,甚至有过之而元不及。但在青花发色上是灰色偏重,同样兼有铁斑凝聚的现象。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明洪武时期,所以保留了同样的风格。因为元末期的青花瓷发色与洪武的灰青花相同,因此目前的和洪武瓷混在一起,没有分辨开。
13, 元青花器形的特点怎样 ?
元青花的器形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继承前代的形制外,又独创了许多特有的器形,有些形制甚至后代已失传,直到新发现才能认知。常见的有:高颈大罐、兽耳衔环罐、魑龙耳罐、短颈矮体罐、八棱形盖罐、鼓形卧足盖罐、双耳罐、梅瓶、玉壶春瓶、六棱瓶、八棱瓶、花觚式瓶、四系扁瓶、盘口象耳瓶、方戟耳瓶、 S 耳瓶、葫芦式瓶、扁瓶、塔式盖瓶、蒜头瓶、连座梅瓶、连座长颈瓶、梨型小壶、方形扁壶、风头流扁壶、环体形执壶、曲柄执壶、扁体开光 S 形连片执壶、匜、高足杯、盏托、军持、高足碗、侈口碗、敛口碗、花口式碗、大海碗、侈口折沿大盘、折沿菱花口盘、折腰碗、船形水盂、笔架式水盂、鸳鸯水柱、佛像、观音、器座等等。
由于元代青花彩瓷一度是空白,许多都是新发现才认定的。因此,遇到一些特殊的器形,不要盲目否定,一定要综合看胎釉青料画工和修底制胎工艺,如果都对,就要把这种器形承认下来。如果确实不对,再否认器形,以免误判误杀,后悔晚矣。
14 、为什么说元青花的瓷胎使用二元配方?
宋代以前景德镇制瓷,胎土只使用瓷石一种原料,烧成温度较低,制大器易於变型。早期景德镇瓷多中小件这是主要原因之一。南宋后期至元初,在麻村发现了烧瓷的黏土(即麻仓土,现在通称高岭土),经研究在瓷石中掺入 20 %左右的高岭土,耐温高,走型少,提高了硬度,增强了瓷胎的白度和透明度,为烧制优质大型青花器提供了条件。这就是二元配方制胎。具体配料一般掌握高岭土在五分之一,瓷石占五分之四上下。二元配方的使用是景德德制瓷工艺的一大创新。
15 、什么是麻仓土?
麻仓土是元初时代发现使用的一种瓷土,因发现地是在麻仓山而得名。也称麻村老坑土。南宋以前, 景德镇窑制胎只是用瓷石为料。 元代时期在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发现了一种粘土,用这种粘土和瓷石配合起来, 制胎烧瓷,
不仅胎色洁白,而且耐高温,不易变型,透光度好。是为烧制大器所必须。这种瓷土取自麻仓山,因此命名为麻仓土。当时的麻仓土是元朝官府控制出售的,出售每百斤值银 7 分(可淘净泥 50 斤,得 40 斤),因此又称麻仓官土,(又称御土)这种瓷土到明万历年间用尽。掺杂麻仓土烧成的瓷胎,洁白度高,微带青灰。随着烧成温度不同,白中呈灰青的色阶也有差别,有的重些有的浅些。成温越高的白度高,青灰色阶小,成温低一些的稍差,青灰色阶偏重。这是景德镇地区元青花胎色的基本特点。
16 、什么是高岭土?麻仓土与高岭土有什么差别?
高岭土是陶瓷史上制瓷胎所用瓷土的统称,已为国际所采用。明代万历以前这种瓷土采自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因此叫麻仓土。明嘉靖年间,麻仓山的粘土开采将尽。景德镇的窑工在距麻仓山不远的高岭山,发现了和麻仓土类似的粘土,可用于制胎烧瓷,与麻仓土有异曲同工之妙,万历年间开始开采高岭山的粘土制瓷。清代后又陆续在李黄、大州等地发现高岭土,在乾嘉年间陆续开采直到新中国成立后, 20 世纪 60 年代,高岭土开采完毕。 60 年代以后景德镇所用黏土是另外发现开采,与过去的老坑土已经不同。不同时期开采的高岭土各不相同。清朝以后,高岭土为国际所公认,成为国际上对瓷土的统称。
17 、用麻仓土成胎的瓷器有什么特色?
① 用麻仓土成胎,可以提高炉温,瓷胎不易变形
② 胎色较白,微显青灰色阶
③ 胎骨里面含有气孔较多,鉴于手工拉胎的原因,胎骨中孔隙多数是偏狭形
④ 胎底颗料状明显,不如明清瓷胎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