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通宝收藏小常识(一百二十)
最受中外藏家青睐的藏品——康熙瓷
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
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
康熙朝青花瓷工艺细致精巧,色调青翠欲滴,代表了清代青花瓷最高水平,它与明代青花瓷迥然有别。康熙青花山水和晕染法的成功运用,不仅可将青花分出许多色阶,而且使画面富有立体感,达到了青花艺术表现的最高水平。青花瓷的种类也大为增加,除青花加彩之外,还派生出了豆青釉青花、天蓝釉青花、洒蓝釉青花、绿釉青花、黄釉青花、浆胎青花等。
胎质:早期胎体厚。中晚期胎土淘炼精细,胎质洁白致密,如糯米粉状。
釉面:早期釉色泛青,釉面有黑棕眼。中期釉面细润滑腻,釉色以亮青釉为主,也有增强白度的浆白釉、粉白釉等。晚期釉色为碧青,给人一种清新明快而又剔透坚硬感。
器型:造型极为丰富,常见器型有碗、盘、瓶、尊、香炉等。官窑器少大件器,大多为小件的日用瓷和文房用具。民窑器型丰富,多大件器,如大型凤尾尊、大方 瓶、棒槌瓶、观音瓶、花觚等。器物制作规整,修坯精细,接痕不明显。具有时代造型特征的青花器型有:凤尾尊、贲把壶(俗称“藏草瓶”)、痰盒、“凉帽式” 碗、圆棒槌瓶、方棒槌瓶等。
青花发色:
康熙早期青花呈色深沉、灰暗,器口多施酱黄釉。
康熙中期(康熙二十年1681——康熙四十五年1706)青花色泽开始出现浓淡深浅变化,且呈色稳定,青翠雅洁。其层次变化可达数十层。官窑钴料大多采用上等浙青料,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亦使用产自云南的“珠明料”,呈色纯蓝,纯净明亮。康熙中期青花最具特色,也最具美感,其一笔之中分出深浅浓淡,而青分五色,就显出山水风景的层次和立体感来。因而被誉为“五彩青花”或“青花五彩”。同一种青料由于它的浓淡不同,形成了色彩上不同的感受,甚至在一笔中也能分出不同的浓淡笔韵,这完全是由工匠们成熟地运用绘笔技巧而有意识地造成的。《陶冶图说》记录了清初描绘青花分工的情况:“画者学画不学染,染者学染不学画。所以一其手,不分其心也。画者、染者分类聚一室,以成划一之;至如边线青箍,出镟坯之手;刻铭书记,归落款之工;写生以肖物为上,仿古以多见为 精。此青花之异于五彩也。”民窑器除精品也使用浙青料之外,更多的是使用江西料、广东料等料。
康熙晚期青花瓷,其青花呈色由中期的青翠色向浅淡灰暗过渡,有的似呈色不稳,出现晕散现象,类似雍正初年产品。
纹饰:官窑器纹饰多为龙、凤、缠枝莲、山水、亭台楼阁等,团龙、团凤是特殊表现手法。民窑器纹饰题材丰富,除一般山水人物之外,还有历史典故,如王羲之爱鹅、竹林七贤、渊明爱菊、张旭醉酒、米芾拜石等;取材于戏剧、小说类的情节,如《封神榜》、《三国志》、《西厢记》、《水浒传》等;有乞福求祥的松鹤延 年、岁寒三友、鹿鹤同春、锦鸡牡丹、灵仙祝寿等图案,取材民俗题材的,如一品清廉、耕织图、渔家乐、多子图等,以及树木花草类,如牡丹玉兰、博古插花、竹兰梅菊等图。
早期纹饰图案和题字往往相配,如画秋叶者,则在画旁题“梧桐叶落,天下皆秋”之类文句。
中期纹饰则流行四季风光、西湖风景、芭蕉梧桐、牡丹、梅花、博古、吉祥图案等。梅花有垂枝梅、冰梅、朵梅,一般仅画花蕊不画花心。这段时期,器物上出现书写长篇诗文,如“兰亭序”、“前后出师表”、“前后赤壁赋”、“秋声赋”等。
晚期纹饰,人物、动物、植物都有。极富特征的是《耕织图》。
底足:露胎的底足能见一圈圈细密的旋坯痕。底足形式多样,有圈足、三足、平底、璧形底。盘、碗圈足较大,挖足较深,以滚圆的“泥鳅背”状为多,底部有缩釉点,如针孔。出现了双圈足盘碟,二层台底瓶、罐、尊,璧形底笔筒等。
款识:康熙时期的青花,特别是民窑器很多都没有年款,这种状况与康熙十六年浮梁县令张齐仲曾经下令禁止窑户在瓷器上书写年款有关。当时的底款多为仿明代宣德、成化、嘉靖和万历年款。
早期青花瓷器书帝号年款的较少,一般署斋堂名或花押,或画香炉、秋叶于器底。
康熙中期以后,官窑青花瓷器署本朝款成为定制。基本上是楷书,其篆书款不到1%,“康”字的下半部多用半水或楷体“水”字,很少写成“泰”字下半部的“水”字。款识有单圈、双圈、双方框、双长方框,楷书、草书,六字三行、六字二行、四字二行等。其青花款识颜色下沉釉里。
康熙时期,青花呈色青翠明亮的,很少署本朝款,多书成化、嘉靖款识或各种图记及斋堂款。也有仿明代洪武、永乐、宣德、万历年款青花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