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窑村全景
人工手绘装饰
“滇南琼玉”全省工艺美展尽领风骚
“金猪”“银鼠”行将交替之际开幕的云南省首届“工美杯”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为昆明市民摆下一场造型艺术的盛宴,赏心悦目,精彩纷呈。涌入博览会的观众们,饱足眼福之余,凭借他们的鉴赏水准和审美倾向,以首届博览会组委会及参展商授予他们的“评奖投票”表决权,对参展作品各抒己见。综合专家和观众评选意见,34件作品从数千件参展作品中脱颖而出,其中紫陶“扁天球瓶”、“同心盒”、“雨林”、“残贴矮橄榄罐”、“传统窑变美女瓶”、“ 如意壶”、“普洱茶王斑锡六件套”、“九龙壶”共8件作品获金奖;“紫陶宝象瓶”、“八宝花觚”、“平安瓴”、“磨漆画 《小河淌水》”等12件作品获银奖;“美伊牌工艺包”、“九龙茶樽”、“铜浮周《茶马山腔》”、“窑变唐代长裙少女瓶”、“敞口直口瓶”、“壶翔”、“紫陶聚宝盆”等14件作品获铜奖。
34件3个等次的获奖作品,其中就有18件为建水紫陶工艺品,足见建水紫陶工艺水准和美誉度之高,在博览会上众展品中尽领风骚。建水紫陶因产于建水呈赤色而得名,富于想象的古代文人们为它另设一雅号——“滇南琼玉”,可谓名副其实。建水紫陶表象古拙,形制磊荡,其质腻若脂,堪与玉石比肩,更有大处能容江海丘壑,即以传统中国书法绘画为表现形式所承载的内涵,刚阳可赏雄浑大气;其微处亦可见纤毫精构,兰章可鉴史迹履痕翰逸神飞。传统的瑰丽和现代的时尚以及书家之笔、文人之慧、艺人之智、学人之气、史家之眼、哲人之思……都可通过紫陶所铸的一瓶、一壶、一钵……充分展示,其内涵的博大与玉石的高贵皆已兼容,无愧“滇南琼玉”之美誉,而这类作品几乎都出自一个村庄——建水碗窑村,这里正是被世人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的故乡。
2006年,建水县碗窑村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碗窑村紫陶工艺之乡。
残片上的文明已逾悠悠千年
循着历史的遗迹,我们走进距建水县城约两公里的“滇南琼玉”的故乡——建水县碗窑村,这个闻名遐迩的建水紫陶工艺品的主要生产基地。这里依山傍水,群峰滴翠,林木茂密,村庄后山有蕴藏量极大的瓷土和黄粘土,制陶可就地取土制胎,有着瓷陶业生产良好的天然条件。
从远处眺望并自高处俯瞰碗窑村,高低不一、参差错落的民房,“填满”了一个山坳。也许没人想到,就在这一片密集的屋檐下,分布着数十家紫陶制品工作室或称紫陶作坊。历史悠久的建水紫陶就在这里发轫、成长并走向兴盛。山坡上面就是静卧了几百年的元代古窑遗址。遗址附近的残片堆积层里,混杂着宋代的青瓷、元代的青花瓷和以明代为主的青釉粗陶残片。碗窑村村后一条有代表性的元代古窑遗址1996年已申报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几座陈旧的古窑、老窑和建于上世纪70年代百余米长的龙窑及所建时间长短不一的大小陶窑,讲述并撑起一段水火剥蚀的历史。
残余的瓷砾,用实物语汇,证实并述说着曾经的岁月。遗址的发掘让这里流传着“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人们从这种极富灵性的陶瓷语言里,破译出唐时明月宋时风。据现有史料和实物考证,建水紫陶始于清末,形成的历史距今不过百年余,源流却十分久远。1988年从建水燕子洞古人穴居遗址出土的陶饰、陶坠和陶片及1982年从建水龙岔河西汉古墓出土的陶片,向现代人展示了距今3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和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建水境内曾经出现过的古老陶艺。
桩桩点点的历史陈迹,迄今还依稀可辨。正是吮吸并承接着历史上陶瓷工艺先贤们智慧的琼浆玉露,方造就出精美的建水紫陶,建水紫陶的工艺特点是:镇浆制泥、手工拉坯、湿坯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成、无釉磨光。有资料称这里出产的紫陶“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花瓶装水不发臭,花盆栽花不烂根,茶壶泡茶味正郁香,餐具存肴隔夜不馊。它虽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列中国“四大名陶”,却鲜为人知。在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后的曲折兴衰,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碗窑村,老一辈紫陶工艺大师和正在崛起新一辈,继承先祖精良的工艺,发扬光大传统深厚的制陶勋业,重振了建水紫陶往昔的雄风,再使建水紫陶工艺品声誉鹊起。在这个古老村庄,现已有近40家生产紫陶的手工作坊,延续并弘扬着传统制陶工艺已逾千年的悠悠文脉。
卷帙浩繁的史书再续文化产业新篇
建水紫陶制作工艺能忠实地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上世纪初几位碗窑村民间艺人如张好、潘金怀、向逢春等工艺大师和碗窑村各民间紫陶工作室功不可没。几位大师在宋代青瓷、元代青花瓷、明代粗瓷的基础上,继承并总结创新完成了现代建水紫陶一整套制陶工艺,推动了这项产业的兴起并由此带动产生了众多新一辈紫陶工艺师成长起来,他们中还出了不少赫赫有名的工艺大师,一生致力于紫陶工艺制作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几位中老工艺师多次以建水紫陶工艺代表身份晋京参加各类轻工产品展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荣获了各级政府授予的高级职称。
继往开来的当代建水紫陶,其陶质和艺术的表现力对各种文化形态都具有十分和谐的兼容性,被誉为是一部物化的历史,一种活着的文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高雅的陶质品相:泥料细腻,成品硬度高,不用釉色而打磨抛光;另外,还是特殊而多元的文化载体:以陶为纸,可根据不同器形将中国传统的字画艺术或西方绘画装饰艺术作再次创作,使建水紫陶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传承于世,文化艺术的渗入,让建水紫陶脱却了实用的限制而升华为一种艺术经典。
迄今为止,蕴含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独特的制陶工艺,仍然是国内外陶瓷领域中独一无二的特殊工艺,用这种特殊工艺制成的陶品,无论在质地、品相、文化内涵、实用功能等方面,都将传统的陶瓷工艺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将书法、绘画、图案再创作于紫陶上,也让原本单调的陶器获得了较高的艺术附加值,因为文化的渗入,紫陶拥有了生命。盛名于世的历代紫陶珍品,正是因为紫陶上附着了不同的文化信息,因而,欣赏建水紫陶,更多的是欣赏建水紫陶承载的文化内涵。文化价值的含量,文化价值的高低,决定着紫陶的最终价值。
行走在碗窑村,谙熟建水紫陶人文历史的建水紫陶研究会会长谢恒,成为我们最好的向导,他绘声绘色地向我们介绍与建水紫陶相关的一切,他使我们多少读懂了一些建水从古至今堆积了不同历史时期沉积物的这部卷帙浩繁的关于建水紫陶的“史书”、“巨著”,站在瓷砾陶片深处,我们感到了历史的深邃。倘若没有睿智的先贤,没有继往开来的一代代能工巧匠,建水紫陶就不会延续至今并成为建水乃至云南的一个知名品牌。而最使我们感动的还在于建水县委、县政府对紫陶产业的重视和支持。
2004年10月,建水县成立了负责建水紫陶历史文化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的建水紫陶研究会;2005年,建水县委、县政府明确将建水紫陶列为该县两大重点文化产业之一。自当年始,由县委、县政府组织一年一度的“建水紫陶传统工艺技能竞赛”,向社会展示建水紫陶的魅力,鼓励倡导建水紫陶的工艺传承。2006年下半年,该县又将建水紫陶发源地碗窑村申报为州级“紫陶生态文化村”,予以保护开发。去年,建水县委、县政府作出决定,在碗窑村附近建立“建水紫陶工业园区”,保护和开发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在2005年至2006年间,红河州、建水县两级政府已数次向建水紫陶生产企业(作坊)给予无偿补助投资60多万元,还为建水紫陶的发展设计了远景规划并在多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实践。紫陶研究会在县委、县政府指导下,为今后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发展,已设计出远景规划、近期目标,一部分已在努力实施中,以使建水紫陶产业更加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
建水紫陶产业目前年产值近1000万,如何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规模,力争到2010年实现年产值5000万,使其成为对外宣传的重要品牌这一目标,现实距此还有较远的距离。建水紫陶工艺品质量虽好,但生产方式目前还较落后,生产和技术分散、规模小、滥挖人才、同行相互杀价……其劣势可归纳为“内争资源,外争市场”。要建立起点高、服务连线长、规模大、规范化的现代生产园区,并建立集旅游、体验、推介、销售为一体的“景苑”,已成为当地社会各界的共识并正为此努力。目前征地8至10万亩,建设“建水紫陶工业园区”的方案,已在酝酿之中,近期就将出台。由紫陶研究会主持实施的投入30万元正在建设中的建水紫陶科研实验基地,也已竣工,它可发挥4方面功能:1、紫陶工艺科研研究;2、吸收、吸引紫陶工艺人才,共同参与开发;3、建立大专院校学生实习基地;4、展示紫陶历史文化、展示传统工艺,研究紫陶制作高精端产品。总之,集中体现紫陶生产制作的实验性、科研性、展示性、导向性和示范性。
书写了上千年、卷帙浩繁的“滇南琼玉”之鸿篇巨著,今天又将再续写建水紫陶文化产业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