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央视《鉴宝》专家——李知宴、华义武、许忠陵,5日来到我们这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为众多的收藏爱好者们鉴定“宝贝”。
三位专家都是国家级文物专家,名气响当当:李知宴,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华义武,北京市文物局研究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培训中心客座教授;许忠陵,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培训部讲授专家。这着实令不少藏友兴奋。昨天上午,几十位怀揣宝物的收藏爱好者聚集在省民俗博物馆,一睹专家们的风采,看他们是如何“火眼金睛”识别宝物的……
珍品寥寥无几
“宝贝”不分真假,无论新旧,都有其本身的价值。但专家的鉴定结果,依然使许多持宝人黯然——“‘乾隆年制’四个字不对,应该是‘大清乾隆年制’,早期的字也不是这么写法。不过虽然是新工艺品,但做的挺好的,摆家里也挺好看的。”专家对一位持香炉的藏友说。
“这是合成的,应该是塑料的。我送你几个字,傻大笨粗黑怪重,别买!中国古代工艺品都很精致的。”专家对一位持佛龛的藏友说。
“隋代的镜子应该是银白的,这个是黄铜做的,我估计应该是改革开放后仿制的。”专家对一位持铜镜的藏友说。“看器形就能看个大概,刚才那个罐子,别说专家,我看着就不对劲。”旁边一位藏友发表着见解。他告诉记者,自己主攻方向是瓷器,有5个年头了,这次来没打算鉴定什么,就是想来看看有什么好东西,但有些失望了。“有个瓶子一看就是现在的,顶多100块钱,来这鉴定一次还得200呢,这说明藏主连基本的收藏知识还不具备呢。”
“这可能连博物馆都没有!”
众多宝贝中,还真有让专家眼睛一亮的。
从忻州赶来的张先生,打开几层包裹,从里面掏出几件青铜片,这立即让华义武没了言语,闷着头前后左右看了又看,然后仔细拼接好,又掏出随身相机,咔咔嚓嚓拍起照来。这位走遍天南海北寻觅宝物的老专家连连发问:“从哪来的?”
看对方有些腼腆,华义武向周围人解释起来:“这叫戈,战国的,这可能连博物馆都没有!你们看,这个地方没氧化,还是基本保持着它铸造时的色儿,这是原色儿,所以说它的研究价值特别高。”华义武手摸着刃子,“锋利的厉害,几千年了啊,什么叫古代艺术,这就叫古代艺术!”
继而,老先生拿起盒尺边量尺寸边记录数据。周围的人也顿时来了兴致,你一言我一语称叹起来。
“没见过真的,就不要去买”
在鉴宝之前的收藏鉴别知识讲座中,三位专家讲了很多,都是切身的经验之谈。记者在此摘录几句,算提醒也好,增长知识也罢,对广大收藏爱好者总是有益处的。
“鉴别时,要十分注意是否符合历史和文化的特点,到底是入流还是不入流。千万不要听故事,可有故事编得好的呢,不可信。”“要经常注意假古董的动向,比如最近海捞瓷很多,什么贝壳、海螺粘在上面,要注意鉴别。”——李知宴。
“什么是鉴定?对比才能鉴定。所以没见过真的,就不知道伪的,你就不要去买。”“收藏时忌讳‘我觉得’怎么样,上下五千年,你要能觉得怎么样,那成圣人了。这里面是有规律可寻的。”“不要按图索骥,书上不一定是对的,另外照片无论如何是照不出物体本身的颜色的。还有像什么刀功犀利,抛光讲究,都是抽象的,所以一定要大量看实物,不看万件以上,别鉴定。”——华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