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 白瓷食具一套
规格:碗口径10.5厘米 高4厘米 盒口径8.8厘米 高3厘米 罐口径3.4厘米 高6.5厘米
具有定窑产品的特征
这几件小型白瓷食具于北京市海淀区南辛庄二号墓出土。它们具有一致的釉色和造型风格,都是白胎而薄,釉层光洁而有泪痕,釉色温润而白中闪黄。其中碗的口部做成六曲花瓣口,口沿露胎无釉,小圈足;盒素而无饰,为子母口相扣;罐腹部圆鼓,口上有下凹的小盖。所有这些特征,都是宋金时期的定窑产品所特有的。
北方白瓷的代表--定窑
定窑窑址在古称定州的河北省曲阳县,始于唐而盛于宋金,北宋时位列五大名窑并成为白瓷之冠。定瓷之白,既有纯净细腻之感,又微现温润的黄色,避免了白瓷的单调和浅薄。由于其特殊的魅力,南北方都有不少窑口仿烧,称为仿定器,由此可见定瓷的影响。定窑器中发现许多"官"字款,证明曾专为官府烧造贡瓷。北宋中期,定窑开创了节省窑位并提高产量的覆烧新工艺,极大地影响了南北方的瓷器生产。这是定窑对于瓷业的又一贡献。
芒口瓷器
覆烧工艺就是把器口倒扣叠置,为防粘连,口部不施釉而露胎,称为"芒口",这件瓷碗就是采用这种工艺烧造的。比较高档的定瓷,芒口处可以镶金,非常华丽。但北宋晚期的皇帝突然对芒口定瓷厌倦起来,以"定瓷有芒不堪用",遂在河南汝州另建汝窑以代之。可见汝窑之兴即定窑之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