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水下考古队队长张威
《面对面》专访“南海一号”水下考古队队长张威
史上最昂贵的一次沉船打捞
中国水下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
二十多年水下考古
浩瀚的中国海域隐藏多少文明的印迹
人物介绍
张威 52岁
“南海一号”水下考古队队长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
1986年开始从事水下考古
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部主任
解说1: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这座被称为“水晶宫”的建筑物是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的栖息地。自从2007年12月22号被整体打捞出水后,“南海一号”沉箱静静地待在这里。没有了媒体的轮番报道,隐藏在水晶宫的“南海一号”沉箱多少显得有些沉寂。但它所引发的争论并没有平息,不包括水晶宫的修建在内,“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费用约1.5亿元人民币,那么“南海一号”究竟值得花这么多钱吗?
主持人:对船的本身现在所有的物品,有一个价值的估计吗?
张威:现在有很多人在估计,不只是一个人在估计,很多种说法,咱们行政官员有行政官员的估计,市场有市场的估计,新闻媒体有新闻媒体的估计,然后都不靠谱,说来说去。
主持人:那您说说?
张威:这数我也说不出来,但是我觉得说是几千万的什么的,多少美元这肯定是夸张,这个不能拿这个经济价值来衡量这个事,没法衡量,
主持人:但是整个的打捞过程,我们这钱花出去了是一个准确的数字,你捞上来的东西值不值这个钱,能不能这么算?
张威:就是为什么不能这么来衡量,问题就在这里呢,比如说我这东西拿到市场上一定能卖出一个多亿吗?这个谁也不能这么讲,对不对,而且还有一个问题,那么大量的,好几万件的,都是相同的,你知道这个沉船的特点,沉货的特点就是同样的东西,就重复率非常高,这是一个特点吧,
主持人:会不会有那种可能性呢,最后研究的结果可能是大失所望,可能不如我们所预想的那么珍贵。
张威:这个看你这个目的了,如果你是想的一船的宝贝,很多好东西,这是我觉得,如果抱着这个目的,很有可能,但是你要从研究这个海上丝绸之路这种学术的科学的研究出发呢,肯定会得到满意的答案的,会非常有收获的,
解说2:张威与“南海一号”打了20年的交道,他也是中国最早从事水下考古的人。中国的水下考古创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它的创立与一次商业打捞直接相关。1985年,英国人哈彻在中国南海发现一艘清代沉船,一年后,他将从沉船中打捞出的文物交给荷兰嘉士德拍卖行进行公开拍卖。当时,中国的文物专家希望能够买回几件文物,最后却因为资金有限而空手而归,这成为当年文物界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也促使中国开始筹建自己的水下考古队伍。
1986年,张威被派往荷兰学习水下考古,那时的他还不会潜水,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但一年之后的1987年,当中国的水下考古队伍还在筹建中,“南海一号”古沉船就突然现身了。
主持人:最早是怎么发现的这艘船?
张威:它也是一个商业合作吧,当时这个基本上是这么一个划分,就是因为咱们按文物法,按水下文物法条例,有一个时代的这种年代的限定吧,近现代的一些东西、沉船打捞就归交通部门来管,这样的话广东救捞局,现在改广州打捞局吧,他们就是跟英国的一个公司合作,来找英国的一个东印度公司的一条沉船,大概的坐标他也有,但当时这个船沉没的大致位置就在这个大致的海域他有,他有时候用远程声纳去找,发现可疑东西就用抓斗抓一下,抓上来看看是什么东西,一抓上来有船板,有瓷器碎片给抓上来了,马上就下了潜水员,潜水员都是中国的,是广州救捞局的潜水员,他们下去看,底下就有一些包括金腰带,从泥里边都找出来的,
主持人:本来要找的那个船找着了吗?
张威:本来找的船就没有找到,本来找的英国船,所以那块附近还应该有沉船,咱们当时在船上那些广州打捞局的我们的这些船长,马上制止了,不要再往下做了,这是中国的一个沉船。
主持人:怎么判断,为什么说是?
张威:因为出来的都是一些瓷器,一看都是中国的一些瓷器,那批瓷器当时就送给广东省有那个文物鉴定嘛,专门请的博物馆的,博物馆当时有考古队,专门去现场鉴定过,一看这东西是基本上宋元时期,当时就基本判定这是中国的外销瓷,这样的话这个船就是起码可以装的都是年代上跟他们要找的船也不一样,因为他找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船是十六十七世纪的吧,再一个装载的东西也不是他们的东西,这样的话就是说不属于双方合作范围之内,
解说3:从海底打捞出的瓷器碎片让文物专家非常震惊,这艘水下沉船到底埋藏了多少文物,要不要马上打捞,怎样进行打捞,权衡利弊之后,国家文物局停止了继续打捞的计划。
主持人:那为什么不继续打捞呢?当时?
张威:当时我们水下考古正好1987年是刚刚起步,就是刚刚起步。那时候那个处于一个学习阶段吧,还没有进入一个实质性的开展工作中,00:45:43当时就是问那个广东打捞局能够多少钱能够给它打捞出来,当时是提出有三十万可以打捞出来,那个时候的概念不一样,有三十万,
主持人:那当时三十万的预算是怎么做出来的,准备怎么样打捞,
张威:当时是广州救捞局他们提出来的这个,技术就是按他们一般的常规的打捞沉船的办法,派潜水员下去,把船舱里的东西全拿走就完了,就往网上一拿,这事就全做完了。这也很快,而且就能做完。
主持人:后来怎么改主意了呢?
张威:当时因为它是属于文物嘛,就是不能是归交通部管了,是归国家文物局管,所以国家文物局就是不同意,就是暂时先不要打捞,我们现在不开始搞水下考古了嘛,等到我们就是放一放,先保护起来,我们会了水下考古了,用考古的方法,用考古的意识再去进行对这条船进行水下考古的发掘,不是简单的一种打捞的行为了。
解说4:事实证明,停止打捞是当时保护“南海一号”的最佳方式,古沉船继续沉睡在海底,而中国的水下考古开始加速前进。1989年,国内举办了第一期水下考古专业培训班,培训班的成员日后成为了中国水下考古的主要力量。这时距离发现“南海一号”已经过去了两年,在这期间内,不少国外的打捞公司都希望与中国合作,共同打捞“南海一号”,但都被拒绝。1989年11月,中国选择和日本合作,对“南海一号”进行水下考古。
主持人:为什么跟日本合作呢?
张威:日本它是一个学术团体,它那个所长叫田边昭三,他跟中国是非常多年的非常友好,在考古方面一直在不断的交流合作。而且他也是第一个到中国,我们当时不是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嘛,就是第一个到中国来介绍什么叫水下考古吧,讲方面的基本知识,法国的也来谈过,就是特别想跟中国合作,
主持人:两者有什么区别?日本和法国?
主持人:法国来的是一个商业公司,就是康麦茨(音译)是非常有名的,打捞沉船的,但是它是就是一种纯粹的一种,我要分东西,分物,像跟日本合作这种是完全中国的规定,它就是共同研究,办展览,这都定好了,这么一种合作方式。
主持人:那与日本的合作也失败了。
张威:不是说失败了当时有一个中日合作的学术委员会,包括中日双方都是这些最权威的人士共同组成一个学术委员会,制订的这个调查方案,就是规格非常高,而且也非常重视,但是因为受了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个季节,十一月份那时候本来就不适于进行海洋作业,东北季风那时候正好,风浪比较大,这样的话而且潜水都很困难,水下也没有能见度,非常浑,基本上就是漆黑一片,四月份还有稍微点能见度,十一月份那个季节不好,这样的话就是等于在工作中没有找到这个沉船的主体部位,就是船体的主要的舱,主要的堆积埋藏这种没有发现,
主持人:你不是都捞出来金腰带,捞出来那么多(文物)吗?
张威:那是1986年刚发现的时候发现的,就是过了两年以后,又已经表面被一层淤泥已经覆盖了,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是你这个定位的问题。当时发现的时候它有一个定位,当时都是那种微波测定那种定位吧,它不是用GPS定位的,当时还没有那么发达的,依照当初的坐标点去定,去找的话也是需要一个过程。